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老村与老屋王兆胜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中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终于成功了。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飘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小题1:纵观全文,作者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为什么会有“酸楚和愧疚”的情感呢?(3分)
小题2:分析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概括第⑤段所写的事件,并分析作者写这些事件的目的。(4分)
小题4:仿照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内容不限,要求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句式相近。(2分)
小题5:文中叙写了老村和老屋的种种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请结合原文,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酸楚”是因为记忆中村庄和老屋的景象已不复存在(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1分);“愧疚”是因为没有留下老屋的一些可做纪念的物件或照片(1分)。(共3分)
小题1: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全村鸡鸭鹅狗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1分),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1分),体现了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共3分)
小题1:母亲教导我们不忘小舅的帮助(1分),我在南屋复习迎考(1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并表现故乡或老屋留给我的美好记忆(1分),表达对故乡或老屋的无限怀念之情(1分)。(共4分)
小题1:句式相近,分句间有联系(1分);比喻恰当(1分)(共2分)示例:随着幕布缓缓拉开,亭亭的舞者如出水芙蓉般站立在舞台中央。
小题1:老村与老屋的消逝(变迁),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1分)。老村老屋(故乡)寄托着人们对往昔生活的留念,是远离故土的人们的根脉所系,应该珍惜(1分)。老村老屋的消逝,使蕴含其中的古朴、宁静、温情随之消逝,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结合点,让社会和谐发展。(1分)(共3分)
解析

小题1:这里考查在语言环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能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了解常用的拟人、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拟人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表现了老村与老屋的活力与生机;排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老村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学会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文本内容。从内容上理解其作用是作者表达对故乡或老屋的无限怀念之情。
小题1:开放性语言运用,没有统一答案。仿写要求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正确即可。力求做到形神兼备,语意流畅。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各题。(15分)老村与老屋王兆胜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们不仅】;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6分)
多说一两句话
从医学院一毕业,他就进了父亲的诊所,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乡村医生。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开大处方。他将父亲的话牢记在心上。
他进诊所,是被看做来接父亲的班的。父亲年龄渐大,一天看几十个病号,已经吃不消了。他们的诊所,只看一些普通的病症,诸如感冒、腹泻、炎症之类。如果病情复杂,他们会立即建议病人去大医院诊治,以免延误。对他来说,这可谓是小菜一碟。因为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可以说,他的医术已经一点也不比父亲差了。然而,奇怪的是,来看病的人,大多仍然会选择让父亲看。这让他涌起了一股莫名的失落感。
  父亲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查看了儿子的门诊记录,没开过大处方,药方也都是正确的;儿子看病时的态度,问诊周到,热情友善,也没毛病啊。不过,在连续留意了几天后,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
  这天,他坐在父亲身边,观摩父亲诊治。对待每一个病人,父亲都详细问诊、把脉、察看舌苔、摸腹,然后,给病人开处方。他特别留意了父亲所用的药,与他的判断几乎一致。一切似乎都与自己的诊治没有什么差别啊。
  父亲也不着急,只顾自己和平时一样,一个接一个看病。一个姑娘,陪着一位老人来看病,肠胃不舒服。老父亲仔细问诊检查后,开好药,对老人说,老哥,我刚刚检查了你的咽喉,你还有慢性咽炎哪。老人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也给开点药吧。老父亲摇摇头,慢性咽炎重在保养,你一定抽烟吧?听我一句话,把烟戒了。烟不戒,吃什么药,你的咽炎也好不了。默默站在一边的姑娘忽然激动地插嘴说,爷爷,你听见了吧,医生都让你戒烟,你就是不信。老人看看姑娘,又看看医生,憨憨地说,是得戒了。姑娘搀扶着老人站起来,笑着对老父亲说,医生,谢谢你,你的话他听。
  看着这一幕,他猛地一震。自己每次看病,都是开完了处方,就急着看下一个病人,根本没时间再和病人交流,而老父亲似乎总会比自己多说那么一两句话。这一发现让他惊喜不已。
  下一个病人牙痛,老父亲检查后,确定是牙周炎。老父亲开好药,问病人,是不是喜欢吃成货?病人直点头,最喜欢吃腊肉和成菜了。每年冬天,家里都会腌很多成货,一直要吃到夏天呢。语气里透着满足和自豪。老父亲摇着头说,成货开胃,但吃多了,有害健康,还是少吃点吧。病人捂着腮帮子,点点头,听你的。
  几天的陪诊结束了,儿子回到了自己的诊室。一位年轻妈妈领着孩子走了进来,孩子肚子疼。化验单显示,孩子肚子内有蛔虫。他很快就开好了药方,递给孩子妈妈。然后,他拉过小孩的手,看了看他的指甲,笑着对小孩说,你看看,你的小手指甲太长了,里面藏着好多小虫呢,小虫一不留神就跑进了你的肚子里。记得要多洗手,常让妈妈剪指甲哦。男孩腼腆地低下了头,妈妈弯腰对孩子说。听到了吧,医生叔叔的话,是不是跟妈妈讲的一样?男孩看看他,又看看妈妈,点了点头。
  他微笑地目送年轻妈妈拉着孩子的手离开,心里暖暖的,终于明白,多说这一两句话,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温暖的关心,更为这寒冷的冬季,带来了一抹动人心弦的温情与爱
小题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4分)
从他进诊所的第一天开始,父亲就谆谆告诫他,诊所是为乡邻们开的。
小题2:儿子的心理经历了从“莫名的失落感”到“心里暖暖的”的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意补写出中间空缺的词语。(2分)
莫名失落→(               )→(               )→心里温暖
小题3:文中的父亲和儿子,你更欣赏谁?请选定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小题4:文章第三段说:“老父亲还是发现了问题”,老父亲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文章结尾一段中划线的句子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番薯(龙应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洋葱、花菜、胡萝卜、青椒……一篮一篮蔬菜水洗过的青翠。我拎起一个沾了土的番薯,心里一阵喜悦:十个月大的孩子今天将吃他生命中第一口番薯,世界上有这么多甜美的东西等着他一件一件去发现,真好——
“你们怎么处理番薯的?”有人在背后问我。是个五十几岁的妇人,带着谦和的微笑。不等我回答,又继续说:“我只会放在水里煮一煮.你们东方人一定有比较高明的吃法……”也许,但是我这个东方人只会把番薯丢在水里煮一煮。实话实说,她显得相当失望。
“我是以色列人,在苏黎世住二十几年了。不,我不喜欢瑞士!”不喜欢这个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国度?为什么?
“工业高度的发展,环境都被破坏了,你看,树也被砍了,草原上盖房子,大自然愈缩愈小……”她抱怨着,我心里在说:妇人,你简直人在福中不知福,在瑞士说环境污染?
我看到的湖,清得可以数水中的水草石头,雪白的天鹅、黑色的野鸭在雾中若隐若现,栗子落进湖里几声滴答。我看到一里又一里的草原,草原边有郁郁的森林,林中有潮湿长着果莓的小径。苹果树扎根在草坡上,熟透的红苹果滚下坡来,被花白的乳牛蹄子踩碎。牛脖子上的铃铛在风里叮当叮当传得老远。而她在抱怨大自然的破坏?
 “我比较向往你们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共存,尊敬大自然,体认人的渺小……”
  我忍不住笑起来。又是一个向往东方文明的西方人!她大概在书店里买了两本封面优雅的介绍东方哲学的书,用空灵的画与空灵的文字谈禅家、说老庄。她怎么不知道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呢?或者曾经有个中国人热切地告诉她,中国是如何如何地与天地为一体,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山林缺少水土保持,水灾频发……
 “我也不喜欢瑞士人的物质主义,一心一意只是钱、钱、钱。他们根本忘记了如何简单地去生活。你们中国人就不会这么功利,你们比较讲究精神性灵上的追求,对不对?”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
 “而且,在瑞士,人的心很冷,人与人的距离很远。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美丽的房子、昂贵的汽车、漂亮的花园,可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房子越大,人越寂寞。你们中国人很讲感情的,不是吗?”
 “是的。”我很肯定地回答,她开心地笑了。可是,我没有办法对她解释中国人与瑞士人一个重要的不同:中国人对“自己人”讲感情、重道义,对陌生人却可以轻易践踏。瑞士人或许对“自己人”非常冷漠,但他们对“陌生人”却显得相当“温情”;我若牵着幼儿的手出去,一副“妇孺状”,一路上不断有人帮我开门、关门、提菜篮、推婴儿车;连公共汽车都会在开动之后又特别为我停下来。
  “住上几年你就会知道,”妇人握着我的手道别,“瑞士实在不可爱!你一定会想念中国。”
   我已经在想念中国了,可是我想念的中国不是她包装精美的东方幻想国,而是一个一身病痛但生命力强韧的地方。
拎着番薯回家,要放在水里煮一煮。(摘自《人在欧洲》,三联书店,1994年3月)
小题1:本文以“番薯”为题,但写“番薯”的内容却很少。“番薯”在文中有何任用(2分)
小题2:文中的妇人和作者对瑞士和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3分)
 
瑞士
中国
老妇人
环境被破坏;讲求物质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
 
作 者
 
 
小题3: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语句。(4分)
(1)她显然不知道洞庭湖三十年来缩小了一半,也不知道这五年来,天然林面积每年在减少,更不知道台湾的民众日日在呼吸污染的空气,在几近“死亡”的河流中捕捉含重金属的鱼。(提示:“不知道……也不知道……更不知道……”这一句式有何表达效果?)
(2) 望着她热切的眼睛,我尴尬着不知说什么好。(提示:“我”为什么会感尴尬?)
小题4:文中画线句子蕴含着作者对中国怎样的认识和情感?(3分)
小题5:面对文中妇人对中国的这些认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⑴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艰难逃生出来。
⑵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第二天,我带了一点钱,去看望他们。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⑶大家都伸出手来为他们进行了捐赠活动。在捐赠人群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嘟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们身边的地上,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开了缝的玩具熊。
⑷那位母亲指着地上的东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瞧这件衣服,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给翔子家,你有那么多的玩具,为什么偏偏就捐这个破的?”
⑸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有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
⑹“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⑺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要最好的吗?”
⑻“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妈妈又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捐你最喜欢的。”
⑼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⑽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⑾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喜欢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⑿我忍不住就***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要回来的道理?”
⒀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妈妈。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我们一道来到这对父子面前,我把准备好的一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再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小女孩这才开了口。(A)她拉过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母亲的手放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就有妈妈了。”
⒁说完这句话,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⒂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贵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为宝贵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⒃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⒄(B)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的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的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⒅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⒆但是,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我们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选自《意林》2006第21期,选入有改动。)
小题1:题目 “高贵的捐赠”具体指什么?请用一句简要的话概括。(不超过15字)(2分)
小题2:第⑸至⒀段对小女孩神态心理的描写,表现了在母亲的教育开导下,小女孩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请摘录文中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里,使之完整。(3分)
撅着嘴---(        )---(        )---(        )---有些不死心---彻底低了头
小题3:为什么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摘录原文)(3分)
小题4:本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至深,特别是几处细节描写,请从文中画线的两处描写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4分)
小题5:“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献出一份爱”,结合文本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帮助那些困境中迫切需要帮助的弱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真情与美丽    
⑴约翰••布兰查德从长条椅上站起来,整了整军装,看着涌向中央地铁车站的拥挤的人群。他在寻找一个带着玫瑰花的姑娘,一个他深爱着却未谋面的姑娘。
⑵约翰开始注意到这个姑娘是一年零一个月前的事了,故事发生在弗罗里达州的一个图书馆里。当时,约翰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读,但吸引他的不是书本身,而是书里面夹着的书签上用铅笔所做的评注。娟秀的字迹表明作者是一个爱思考、有见解的人。
⑶在书的前面,他找到了书的前主人的名字——赫利斯••梅雷尔小姐。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了梅雷尔小姐在纽约的住址。接着他给梅雷尔小姐写了一封信,介绍了自己并发出相互通信的邀请。就在信发出的第二天,约翰被派到海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⑷在接下来的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约翰和梅雷尔小姐通过书信了解了彼此。每一封信都像是落在肥沃心田上的一粒种子。浪漫的爱情在悄悄的萌发。在信中布兰查德向梅雷尔小姐索要过照片,但梅雷尔小姐拒绝了。她觉得约翰如果真的在乎她,她的相貌如何是无关紧要的。
⑸约翰从欧洲回国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两人约定晚上7点在纽约市的中央车站见面。这将是两人的第一次谋面。
⑹“你会认出我的,” 梅雷尔小姐在信中写道,“我将在衣领上别一朵红色的玫瑰花。”于是那天晚上7点,约翰在中央车站寻找这位素未谋面但却已深爱着的姑娘。
⑺约翰••布兰查德先生是这样叙述与梅雷尔小姐的首次见面的:
⑻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姑娘朝我走来,她的身材修长而苗条,金色的题发别在秀气的耳朵后面;她的眼睛像蓝色的花朵一样漂亮;她的嘴唇轻闭,下颌微颔。穿着淡绿色衣裙的她带来了一股春天的气息。我开始朝她走去,完全忽视了她的衣领上并没有别着红色玫瑰花。看见我朝她走去,她的嘴唇露出了浅浅的意味深长的微笑。“跟我来吗,海员?”她低语。我几乎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双脚,又向她走近了一步。然后我看见了“真正”的赫利斯••梅雷尔小姐。她就站在刚才那位姑娘的身后。她大概四十多岁,一头有些灰白的头发扣在一顶旧帽子下。她的身体已经发胖了,脚踝粗粗的,蹬着一双不合适的平跟鞋。那位穿淡绿色衣裙的姑娘很快走开了。我感到自己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强烈地想要追那绿衣姑娘;一半却深深地眷恋眼前这位中年女士,是她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也支撑着我。
⑼中年女士就站在那里。她那有些苍白,有些发胖的脸看上去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她灰色的眼睛闪烁着热情、凝视的光芒。我向她走去,没有犹豫。我手里紧攥着图书馆里那本小小的蓝色皮质封面的旧书。这本书是如此的珍贵,可能甚至比爱情都珍贵,因为它代表着友谊,代表着这些日子以来我一直感激、并将永远感激的友谊。
⑽尽管在说话的时候仍因为失望而痛苦哽咽,我仍然挺直了胸膛,朝着那位女士敬了个军礼,将书递给她并对她说:“您一定就是梅雷尔小姐吧,我是约翰••布兰查德上尉。我很高兴您能来,能邀请您共进晚餐吗?”
⑾女士的脸上漾出了宽容的笑。“孩子,我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她说,“刚才离开的那位绿衣服的姑娘恳求我将这朵玫瑰花别在衣服上。她还告诉我如果你邀请我共进晚餐,我就可以走了,并告诉你她在街对面的那家大餐厅等你。她说,这是某种考验。”
⑿梅雷尔小姐的聪明不禁让人理解与佩服。面对并不美丽、并不引人注目的事物,人们做出的反应映射出一个人的真实心灵。赫塞曾经写到:“告诉我你所爱的人是什么样,我便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小题1: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请问画线句子对情节发展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第⑼段中的“我向她走去,没有犹豫”,照应的是上一段中的哪一处内容?请用“    ”在原文中标志出来。(2分)
小题3:约翰为何认为那位中年女士是“真正”的赫利斯·梅雷尔小姐?(2分)
小题4:请简要评价约翰的为人。(2分)
小题5:指出结尾段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分)
小题6:梅雷尔小姐将玫瑰花别在那位中年女士身上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你知道她敢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吗?(2分)
小题7:你喜欢文中的这位梅雷尔小姐吗?为什么?(2分)
小题8:下列题目中,哪一个最适合替换本文原来的题目。(  )(2分)
A.忠诚B.宽容C.聪明D.考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五猖会》片段 (7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小题1:此文选自(作者)         写的回忆性散文集《              》 。(2分)
小题2:选文第一段写五猖会是“罕逢”的“盛事”,五猖庙的“奇特”,目的是什么?作者在结尾又写背书的内容完全“忘却”这样写起了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你对文中的父亲对“我”的教育方法有何评价?(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