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你的梦被染绿了
“昨天妈妈说风大,再加件毛衣;昨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冬天的日记。也许他们不知道田野里的小草多么令人欢喜!我要对妈妈说我们到田野里散散步吧。我有一个小秘密……我要交给老师一篇日记:冬天已经过去了,我的梦已被染绿……”
这是外甥女写的日记,听后,惊讶之余便是感动。亲爱的宝贝,原来在你幼小的心灵里,也有这样一处干净自然的风景,以及这样一份美好恬静的心情!
这样就够了,真的!
我想,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一个天真的孩童,对大自然暗中怀有的不为人们所觉察的美好纯真的感情吧!
末了,电话那头的她睡着了。我猜,孩子,你的梦里是不是一片绿意?
而再次被触动的心,又开始念起,念起……
时至今日,我仍然要感激当年村里那简单破旧、没有开设幼稚班的小学,仍然感激那没法提供童话书籍的清贫家境。就是因为它们缺席了我的童年,才使我真正得以享受一个“野孩子”的自由放肆但却完整的童年时光。
春日里,杂草丛生的后院,越是显得阴森与神秘,越能挑拨我们想要挪动脚步靠近真相的神经。
夏日里,卷起裤管、满身泥泞的水一般的少年,趟过清透浅显的荷塘,波光粼粼;齐坐在河堤上,听风吹看麦浪,哼着云一般的歌。
秋日里,小小的脑袋,顶着大大的斗笠,穿梭于日渐成熟的稻田里,心想自己就是那坚守一隅的稻草人,满心期待着在收割后只剩高高垒起的草垛的田埂上,像英雄一样,日日夜夜守护着属于我们的日益空旷的游戏阵地。等到山谷里的蒲公英都光秃了,等到不远处屋顶上空的炊烟升起又散尽了。
冬日里,旷野上和风赛跑的日子。没完没了的奔跑与尖叫,直至筋疲力尽扑倒在地上,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我们分明在冬日透明的阳光里欣喜若狂地闻到了春的气息。
最喜欢傍晚的时候,倦鸟回巢,农人荷锄归,那会儿,母亲的呼唤声,便会在野地里隐隐回荡。
如果人群中谁的母亲忘了呼唤她的孩子,那孩子必定有种被遗忘的失落感……
这些美丽的往事,在我后来的日子里,慢慢沉淀成心中最美的一幅画。这辈子,大概要一直这样感念那段遥远的时光吧。
“野孩子”也许才是孩子该有的本性吧!过分乖巧懂事的孩子,总让我怜惜。人的骨子里总是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叛逆,而儿时最为天真的向往自由的叛逆眼神,却在那些“乖孩子”的眼里过早消失了。这,能不叫人怜惜么!
亲爱的小朋友,有很多很美的故事,它们是长着翅膀的,从不停留在你们枕边的童话书里,因为它们的家安在那一片无边的绿色田野里。 (选自《文章选粹》2011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以外甥女的日记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美丽的往事?请概括回答。(4分)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结尾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小题4: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
这些美丽的往事,在我后来的日子里,慢慢沉淀成心中最美的一幅画。
小题5:这篇散文以“你的梦被染绿了”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小题1:写出外甥女对大自然的向往;点题;引出“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小题2:(1)春天探访杂草丛生的后院;(2)夏天在荷塘嬉戏,在河边观景唱歌;(3)秋日在稻田里守护我们的游戏阵地;(4)冬天在旷野上奔跑尖叫;(5)傍晚时倾听母亲的呼唤。(能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
小题3:结尾段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告诉孩子们:除了童话书能给我们带来美丽的故事,像“野孩子”一样在大自然里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更可以带来美丽的回忆。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修辞2分,内容2分,表“情”功能1分)
小题4:这桩桩美丽的往事在作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迹,蕴含着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怀想、感念。
小题5:好处:(1)标题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童年的梦想有了 “野性”,有了浪漫的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画龙点睛,诗意地揭示文章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的天真、自由、叛逆等天性的欣赏、感念。(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种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引出作者的话题。在本文中,通过叙述外甥女对大自然的向往,从而引出“我”对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关键词语春日里,夏日里秋日里,冬日里,傍晚等。分析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划线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最美的一幅画,就是“野孩子”式的童年。
小题5:
试题分析:从修辞上面分析,采用了通感的方法。从语言方面分析,富有诗意。从线索方面,贯穿全文。
核心考点
试题【(22分)你的梦被染绿了“昨天妈妈说风大,再加件毛衣;昨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冬天的日记。也许他们不知道田野里的小草多么令人欢喜!我要对妈妈说我们到田野里散散步吧。】;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2)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3)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4)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大胡子”少校接到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坚守在惠通桥南高地的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
(5)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1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6)可是,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7)“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8)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地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甲]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9)“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我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与鬼子拼刺刀,你们……”
(10)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的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乙]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鬼子……好吗?”
(11)“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12)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13)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14)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15)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16)“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17)34年后,一位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带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摘要】一个民族不能缺少一种精神,那就是民族团结精神。这种精神要有人做出贡献甚至于牺牲生命来维护与巩固。
小题1:仔细阅读文章第4至17段,将情节补充完整。(4分)
(1)少校临危受命,押送补给车到惠通桥南高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女孩和众饥民还粮补路,车队继续前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文中甲乙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
小题3:文章第9段、第16段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两次“跪”,请说说“大胡子”少校两次“跪”时的心情有何不同。(4分)
小题4:文章结尾将军临死时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请结合将军话中深意,谈谈你的认识。(5分)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小题1: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
B.第②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
A.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
B.画线句引用“古语”证明观点,使得说理有出处、有根据,更具说服力。 |
C.本段引用了画线句“古语”和拿破仑的名言说理,可知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
D.“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句既有对第⑤段论证的总结,又与第六段的论证相互勾连。 |
①那个微凉的午后,我正在家里准备着第二天的出差行李,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将一封普通的信件递至我手中,然后转身离去。
②拆开信封一看,里面有两张信纸,一张上面只是写着零星的几个不规则的字——老师,我想做您的学生;另一张是密密麻麻的成人字迹,意思是他的孩子先天弱视,只能艰难地看见很近很近的事物,因此在学校里常被同学们嘲笑和捉弄,孩子虽小,但懂事,受了委屈不说,只是一个人偷偷哭泣。家长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便让她退学在家了,可孩子实在喜欢读书,于是,家长经别人介绍,给我写了这封信,请求我能单独给她辅导功课。
③看着那些雀跃在泛黄信件上的深情字语,再看看孩子那稚嫩的字迹,我似乎看见家长那期许的目光和孩子趴在桌上,头努力低着,一字一字在信件上写字的情景。心被濡湿,倏然难过起来,难以言表。我拿出手机,拨打信件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允诺免费给孩子复习功课,直到她重新上学为止。电话那头,是家长的万般恩谢。
④那一个春风轻拂的周末,我见到了我的这位学生 —— 一个非常拘谨而有礼貌的女孩子。扎着两个马尾辫,穿着整齐干净的衣服,笑起来,脸颊两边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可也许因为知道自己视力不好,总是微微低着头,似乎显得有些自卑。
⑤第一次见面,我没有直接给她补习功课,而是给她讲了许多童话故事,如《大灰狼与小白兔》《国王与大臣》《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等,以此来增进我与她之间的感情,好进一步了解她。她听得非常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兴趣盎然的样子。时光匆匆,一个小时似乎瞬间而过,转身离开前,我给她做了一道测试题:让她从前面的几个故事里,随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简单地造个句子。她选择了“撒谎”一词,然后思考了两分多钟,一字一顿地说出了她造的句子——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说完,她捂着自己的小手,似乎非常期待着我的肯定。
⑥这一句话,确实是我所未想到的,把月亮比拟成孩子,可以。可是为什么会“撒谎”?句子应该还没说完整啊。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沉默了一会说:“再认真想想噢,老师下次课来告诉你答案。”
⑦走在回去的路上,脑子里反复回想着刚才的那一幕——在离开的时候,我似乎见到了那浅淌在她眼角的泪。想到眼泪,我猛然大悟:对啊,她是个弱视的孩子,只能非常艰难地看清眼前的景物,而月亮,或圆或缺,她又怎能知晓?于她而言,她只能从书本上或别人口中知道月亮的形状,有人说它像一艘弯弯的船,而有人却告诉她那是圆圆的满月。既然她从未看过月亮,而月亮又无端变化,她便自然觉得它就是一个会撒谎的孩子。如此想着,我自责不已,她的造句是想让我这位老师告诉她困惑在她心中已久的确切的答案,而我的回答,却如一阵冰冷的风,让她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迎来阴霾寒冷的冬日。
⑧第二天在学校上课,我拿她的造句“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问学生们是否正确,几乎是一大半的学生都否定了这个句子。可当我将女孩的故事陈述给他们听时,那些幼小的善良的心灵一下子便被感动填满,千万般要求我带他们去见这位女孩子。
⑨当我们40多位学生排成一排,依次出现在孩子家里,并说着“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的造句真美时,女孩愣住了,然后冲上来,抱住我,哭了。她说,从来没有人对她这么好。最后学生们相拥一起,强烈要求女孩跟他们一同到我们的学校上学读书,做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女孩允诺了,那是她第一次,抬起头,正视我们。那浅浅的酒窝里,绽出一朵灿烂的自信之花。
⑩数日后,我收到了女孩家长的来信,信的结尾这样写着:“孩子从未见过月亮,也看不见,但是,老师您却在她心中勾勒出一轮美丽的月亮。相信,那皎洁的月光,会让她走出迷顿、困惑与自卑的时光……”
⑪读完信,心中徜徉着一种温暖的幸福感。是啊,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 (作者:陈晓辉)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处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用8个字)。(4分)
午后收信,允诺辅导、 、回去路上,深深自责、 、数日之后,家长来信
小题2:小女孩和“我”素不相识,为什么却那么渴望成为“我”的学生?(4分)
小题3:结合语境,对第⑦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这是我听过的世上最动人的句子”?请结合全 文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两个鱼罐头
文/吴颢
①住院那段时间,我时常到医院附近走走,既是散心,也是锻炼。
②医院坐落在城乡结合部,出医院门右拐,行约数十米,是那家小食品店。食品店的门面约十米长,开架供货,顾客可以走到店堂里挑拣。老板是个50多岁的汉子,一口江西口音,和和气气的,给人很容易接触的感觉。散步时,我就时常到店里来看看,与老板说说话。
③也许是人流少的缘故,每次到店里来,总觉得生意还是蛮清淡的。老板穿一套并不合时的灰色西装,花领带与衣服不很相配,系得也不好,时常歪在一边。去的次数多了,老板有时就跟我叹苦经:租金高,客人太少,生意难做。但苦经叹是叹,脸上始终是平平和和的。
④那是快出院前的一天,我到了店里。老板在整理货架。店堂里,只有一个小女孩,默默地站在货架前。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正看着,老板过来,弯腰问小女孩:“小朋友,看好了吗?要买什么?”
⑤小女孩转过身,怯怯地,忽闪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张张嘴,没说话。 老板和善地对她说,“你先看吧。”回头,轻声告诉我:她家里有人在住院,她常来的,但从没买过东西。看到他这样友善地对待一个不买东西的小孩,我说:你人不错。他说,做人嘛。正说着,小女孩似乎选定了物品,问:“这能买吗?”老板说,当然能。
⑥小女孩手指的,是一排罐头。但那里,既有鱼罐头,也有肉罐头。老板走过去,俯身,问:“鱼罐头,还是肉罐头?”“鱼。”小女孩轻声说。“你买这鱼干嘛?活鱼营养好。”我说。“妈妈病了。我们是山里的。妈妈没吃过海鱼。我想让妈妈吃吃。”
⑦小女孩轻轻的话语,让我感动。老板显然也是受了感动。他问:“你想买哪种?”“不知钱够不够,”小女孩说。 我抢着说:“你别管钱够不够。你说,想要哪种?” “我想要这,”小女孩用手指点点两种鱼罐头,“可钱,好像不够……” 她点的罐头,一种是凤尾鱼,另一种是豆豉鱼,标价分别是七元三角和五元三角。
⑧小女孩边说,边从裤袋里抽出手,张开。她那只小小的手里,躺着六枚硬币:一枚一元的,两枚五角的,一枚一角的,一枚五分的,一枚一分的。硬币上,粘着孩子的汗汁,有些潮,还有一些泥垢。
⑨这才是多少钱呀!可对一个山里的孩子,对一个母亲病着的孩子,这些钱,就是她全部的积蓄和财富了,也不知她攒了多久才积下的。
⑩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老板用手势制止了我,轻声对我说:“别伤了孩子。再说,还用你来?”他笑对着孩子,张开手:“来,给我,我数数,看够不够。”
⑾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说:“你还真行,钱刚刚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说完,他从货架上取下了一罐凤尾鱼和一罐豆豉鱼,用塑料袋装起,交到孩子手里,说:“好孩子,快去,给妈妈送去吧。”
⑿此后不久,我就出院了。
⒀打那以后,3年多了,我再没见过那个小女孩,也没再见过那个老板。可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选自《读者》2003.13期)
小题1:选文结尾“我终究忘不了那件事”,那是一件什么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出来。(3分)
小题2: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她大约五六岁,瘦瘦的,穿一身淡碎花的衣裤,头发有些蓬乱,似是有几天没梳理过了。
(2)他接过小女孩手中的钱,一枚一枚地数,还很认真地计算着。算完,高兴地抚了一下小女孩的头。
小题3:选文第⑩段店老板为什么认为“我把手伸向了装钱的口袋”的行为是“伤了孩子”?(3分)
小题4:选文最后一句“从那孩子和老板的举止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善良,对如何做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结合全文说说“我”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3分)
夕阳爱情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他做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搂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2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3分)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4: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小题5: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最新试题
- 1 – Well, there’s no sugar left.– __________. Let’s go and ge
- 2秋日笔记(尚建荣)(16分)⑴打开窗户,我看见一只金铃子静静地伏在一盆早晚花的叶片上。要不是它轻轻挥动触角,我几乎就辨认
- 3下图是两种气体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B.反应后生成了
- 4在图中用作图法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使斜射的阳光能够竖直射入井中.
- 5近年来,美国校园枪击事件频频发生。2013年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全面管理枪支方案,其中包括禁售攻击性武器
- 6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A.君主立宪时代B.民主共和时代C.民主科学
- 7江苏省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大斜拉桥--苏通大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都是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
- 8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互余
-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千家室。”适中的“开元全盛日”指的是A.唐高宗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 10综合填空。think, sell, no, many, too, old, understand, fut
热门考点
-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获得了“印度荣誉公民奖”,他是著名的印度学大师,得此殊
- 2听下面一段较长对话,回答第1-3小题。1. What does the man want? A.
- 3范蠡曾对越王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易传》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它们共同体现的哲学思想是①意
- 4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
- 5观察水边风景时,总会发现“倒影”部分比景物本身暗一些,这是由于 ______.
- 6质量为1kg的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设2s内物体未着地,则该物体下落2s内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取g=10m/s2)(
- 7某种抗癌药可以抑制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据此判断短期内使用这种药物对机体产生最明显的副作用是[ ]
- 8生物通过生殖、发育、遗传、变异使生命得到延续和发展。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5分)(1)人的受精卵在由输卵管进
- 9氢原子处于基态时,原子的能量为E1="-13.6" eV,求:(1)当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2的能级时,向外辐射的
- 10下列说法可以印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是①细胞有生命,但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生命 ②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单个神经细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