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②什么人是强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②什么人是强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者——
  ③在战场上厮***,英勇善战,威震敌胆,能踏着血泊穿过硝烟走向胜利的人;在运动场上争雄,在力量、速度、技巧的较量中遥遥领先,能赢得金牌和奖杯的人;在考场上拼搏,沉着应战,才思喷涌,以一胜百,能金榜题名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忠诚地、勤奋地、创造性地工作,被同行和同辈喻为“佼佼者”的人……这样的人,可谓强者。
  ④经历了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经历了勇于进取的青年时代,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和苦难,当我沉思着迈向中年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我已从旧时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中醒来,又跌进了一个新的战胜自己的强者之梦。我不再渴望战胜别人,而强烈地希望战胜自己。我想,一个人要战胜别人并不太难,往往只需要做出双倍的努力;但要正视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却要有十倍的勇气和百倍的坚强。
  ⑤有的人会因为自己聪明能干或血统高贵而骄傲自大,他们要战胜这个弱点,不知要碰多少回壁,挨多少次批评,做多少番深深的反省,他们是人生征途上的马拉松冠军。有的人为了战胜疾病和伤残,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无畏地向死神宣战,坚韧地同命运抗争,把厄运的千斤重压举起、推倒,令重量级的举重猛将也肃然起敬。还有那些为战胜私欲而处处克己的人,为战胜惰性而反复自策的人,为战胜暴躁而时时制怒的人,为战胜怯懦而不断自励的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
  ⑥朋友,不要冲着别人逞强了吧,假如你能在思想上、作风上、性格上、气质上、心理上、身体上战胜自己的弱点,你便是一个真正的强者。
1.本文的论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3.分析第③段,说法没有错误的是(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
A.本段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B.“英勇善战”和“威震敌胆”都是有褒义色彩的并列短语。
C.作者对战胜别人的强者持讥讽的态度。
D.本段写的是“我”“旧时的战胜别人的强者梦”。
E.本段的内容是事实论据,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从反面论证了本文的论点。
4.第④段的第一句话中说“发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⑤段中,作者所说的思想上的弱点有(摘抄原文中的词或短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真正的强者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不得超过8个字)
答案
1.立论
2.并列
3.A、D
4.“我已从旧时的战胜……强者之梦”
5.骄傲自大,私欲(作者举了六种战胜自己的弱点的人,有的从思想上,有的从身体上,有的是从性格气质上等,要注意分辨)
6.能战胜自己的弱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当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仰慕各种各样的强者,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成为强者。   ②什么人是强者?我曾毫不含糊地回答:能战胜别人的人便是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罗兰·布歇内尔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①“这一类的人们”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底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指哪些人?
埋头苦***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拼命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民请命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身求法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习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就能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论求知
(英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当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处世行事时,知识能增进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书太慢会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自欺欺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过于泛泛,还要靠经验来赋予形式。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这是技巧,不体验就学不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读通,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不太重要的议论和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必须敏锐。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1.给划线字注音。
(   ) 狡(   ) 装(   ) 挑(   )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第三自然段“经验可以改进知识本身”这句话?(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出文中所谈的求知的几点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