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
题目
题型:上海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加粗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举例论证
3、“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调换了,搭配就不恰当了。(如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5、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的人。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梯尼,小时侯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困中坚持写作,终于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列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B、贫困潦倒或有先天缺陷者,凭借自己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C、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
D、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加粗的“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加粗的“草地”比喻_______,“瘦马”比喻_______。
5、请你仿照第三段的事例,再写一例,要求合乎作者观点,简洁流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的。 
        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人民日报》 ( 2006-04-22 第07版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将“善读”和“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___________,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
3.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行路与读书相比,我是偏重于前者的。因为我觉得行路更具生命的快意。孔夫子周游列国,倡导“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陆放翁远行之后深深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大思想家培根认为:“对于年轻人,旅游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对于成年人,旅游则构成一种经验。”
  人在旅途,非但增长见识,而且由此也容易引发出人生的感慨。比方曹操步出夏门而作《观沧海》;王之涣登鹳鹊楼而吟“欲穷千里目”;李白出荆门感叹“蜀道难”;杜甫登高展望“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个人的思维空间会由此而变得开阔,生命会由此而变得充实,生活会由此而更加富有情趣和味道。走过北京环城大街,才会觉得自己居室前小路的狭窄;漫步上海外滩眺望,才会有现代文明扑面而来的感觉……人在旅途,接受了各种信息,这时才会深深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读书的不足,从而激发强烈的读书愿望;才会感到不能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必须勤奋读书,奋起直追。
  行路与读书,是相辅相成的求知途径,两者皆人生不可或缺。不读书去行路,那是盲人骑瞎马,不行路尽读书,就会成为井底之蛙。路行得多,书读得多,真才实学源出于此。
1、本文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段陆放翁的话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而培根的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3、文章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主要意思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上面的文章,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请自拟一问,并给出答案。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①人生处处是考场,从你作为社会学意义的“人”的那一天起,这些考场就已经开始。命运之神会给你几张空白的试卷,他告诉你:“做好它,充实你生命的每一页;做完它,直到你生命的终点,直到考试的结束。”
  ②在考场上,我们先做选择题。在善与恶之间、在美与丑之间、在灵与肉之间、在人格与权力之间、在尊严与生命之间,我们往往只能选择一样。杨靖宇选择了尊严,他的生命虽然已消逝,他的精神却足以长存于天地;汪精卫选择了权力,他虽然曾经威风八面,却已被永远逐出考场,因为你已不配再考下去。
  ③然后,我们再做填空题。我们应该用青春去做好每一道题目,用生命去填好每一处空白。鲁迅、郭沫若填写了中国文化的空白;________________;梅兰芳、侯宝林填写了中国艺术的空白。我们也许不能像他们那样做得那么出色,但只要我们尽力,就没有什么不安的,因为我们还有人生的大题——问答题。
  ④最后,我们还要做问答题。也许问答题无穷无尽,也许没有人能答满、答对每一道题目。但这些请不要考虑,我们要做的,是用行动去回答人生中的每一个问号。答对了,那就请开始下一道题目;答错了,也不要紧,只要用橡皮把错误擦得一干二净,再写上正确的答案,你同样有资格解答下一道题。
  ⑤人生处处是考场,请遵守考试的规则。在考场里作弊,纵使获得一时的满足,却终究逃不过“时间”这位主考的眼睛,他一定会宣布你被除名,你被取消了考试资格。所以,请用你自己的手做这份试卷。
  ⑥人生处处是考场,请慎重对待考试。游戏人生,游戏考场,最终被游戏的只会是你自己。让我们用全部的精力、全部的心血,去做每一道题目。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一定会轻松地站起来,对自己说:“我无愧于人生,我无愧于考试,我一定会及格。”
1、请在文章中指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将它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仿照第三段画横线的句式,为第三段补充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怎样理解人生的“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点的先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四段中哪句话呼应了第三段中加粗句子?请以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节俭“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你能写出有关节约的古诗文或者格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电视台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要求构思新颖,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