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什么叫读“死”书?什么叫读“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文中“‘死’与‘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②读“活”书,是指读书要侧重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也可用原文回答)  
2.可用原文第⑵自然段中句子“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死’书……后读‘活’书”,也可以概括为“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3.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强化和论证。
   ②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 
4.能理解为“‘死’‘活’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或“‘死’是基础,‘活’是一种提高”均可。
5.“略”。
(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核心考点
试题【读“死”书与读“活”书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素质只是不用提醒
  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澳洲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我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
  墨尔本市至菲利普岛的途中有个小动物园,园子萧条而且破败。汉字先是出现在一扇小门前,歪歪扭扭地写着:厕所。与之并列的还有英文与日文。但踏进小门,前行几步,进入女厕后,英文与日文都不见了,只剩下中文:“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真是再普通不过的几个字了,小学生都认得。主人把它写好,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不仅一处。小小的不足十平方米的女厕内竟贴了三处,都在最显眼的地方。
  这是个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厕所,我指的是它的内外部建设:低矮、潮湿、幽暗、简陋、微臭,与我们国内都市稍像样点的公厕都没有可比性。然而,就是它,居然还有了嫌弃谁的资格,还如此毫不客气地反复提醒前来的人“手纸用后请扔入桶中,便后请冲水”,只用中文提醒。
  无独有偶,悉尼湾的轮船厕所内,也有中文,也写着类似的字。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日本人和其他洋人都懂得上厕所有什么规矩,他们不需要提醒,而中国人却是需要的。我第一个反应跟自尊心有关,觉得我们被歧视与侮辱了。但是后来,导游跟我们讲了一个相关的例子:墨尔本一家宾馆大堂里立着垃圾桶,桶分两层,下面扔废物,上面一层铺着细沙,用来掐灭烟蒂。中国人现在来澳洲旅游的人很多,到处可见黄皮肤。但中国人进出宾馆,路过垃圾桶时,习惯地一“呸”,就将痰吐到那一层细沙上了,而且吐得东一处西一处,黏糊糊地挂在桶的边沿。主人于是写了字,汉字,赫然贴到墙上:“请不要往里面吐痰。”
  如同厕所人人都要上一样,外国人不是不吐痰,但他们吐在纸上,再把纸揉好,扔进桶的下面一层,如此而已。这样的举动并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理解力,更无需任何技巧,却被我们忽视了。导游也是中国人,来澳多年,普通话仍然说得字正腔圆。他说:真是不好意思。
  还有谁不好意思呢?我看到餐馆里有同胞举杯对饮,脸红脖子粗,嗓门都开放到极点,显得比任何人都开心与兴奋——莫不是也要在一旁的墙上贴起“请勿大声喧哗”的汉字?我还看到红灯之下,仍有同胞在众目睽睽中悠悠过马路,脸上是旁若无人、理所当然的表情——难道要在路边墙上也出示“请勿闯红灯”的汉字?
  国内这样的提醒比比皆是:公交车上的“请给老人、孕妇让座”,银行里的“请在黄线外等候”,马路边的“请勿随地吐痰”、“请不要随地大小便”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电视正直播着在株洲举行的中国与比利时乒乓球对抗赛。女广播员用清脆的声音告诉赛场内的观众:“请不要用闪光灯,请不要吸烟。”只有中国人需要提醒,且提醒也往往毫无用处,所以,的确应该感到不好意思。很显然,只有感到不好意思的人越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写在墙上的那些字才会越来越少。
  细节虽小,却关乎民族尊严,轻视不得。
1.选文说“在国外看到汉字是亲切的,宛若在异乡看到熟人。”但在澳洲也有很多汉字,其中两处,看了心里却至今不舒服。为什么?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粗的词语。
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节问题上,外国人的做法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请列举文段中的例子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细节决定一切。”你怎么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素质”有什么新的看法?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读书三益
  (1)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
  (2)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3)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尝没有时间读书呢?
  (4)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
  (5)读书是一种享受。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陆游有诗云:“管身常欠读书债,禄来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中非常好的休闲方式。
  (6)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闹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闹细胞就会不断更新,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这种波纹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7)读书还可以疗疾。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藏书丰富,既有养心怡神的趣味文字书籍,又有各种介绍疗疾、保健等知识的医学科普书报,盒式磁带,名曲唱片和有声读物等,为病人提供优质的“书籍疗法”服务。
  (8)A这里提倡的是,培养读书兴趣,善于抓时间学习。B既可以学大到知识,磨砺思想,又可以养心怡神,保身健体,这样好的休闲活动到哪里去寻?C把休闲时间用来读书,受益是自己。D当然,在我们的社会形成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尚,国民素质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社会风气一定可以更加文明,国家发展也一定会更快更好。
1.文章开篇是怎样引出论题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第(5)段中“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第(7)段划线句在选文中的作用? 
                                                                                                          
5.“学习是思考和创造的过程,需要很刻苦认真,读书学习未必都是休闲”这句话是从第(8)段中抽出来的。它应在原文中                 句前。(请用字母表示) 
6.除文中提到的读书益处外,你还能想到哪些益处?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你打开一扇门
  ①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②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③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丈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 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③段主要论述了                      ;第④段主要论述了                         
2.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                       。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                      ,更要有                      
3.理解第①段,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人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
乐趣无穷    新奇美妙    千姿百态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
这扇门上写着:                        
意义: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学会感恩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要感恩。                ,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少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没错,感恩的敌人,是                。但是,真正忘恩负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们常常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情谊、恩惠和德泽,以为是理所当然,便容易忽略或忘记,有意无意地站在了感恩的对立面。难道不是吗?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树老根多,嫌烦呢。而我们自己呢,哪怕是同学或情人的生日,都不会错过他们的PARTY,偏偏记不清父母的生日,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①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②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仰视,便是属于后者。③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④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
  不懂得忏悔的人,一般也容易缺乏感恩之情。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人,往往                ,一切都是他对,他从来都没有错,对于别人给予他的帮助,特别是指出他的错误弥补他闪失的帮助,他怎么会在意呢?不仅不会在意,而且还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帮助是多余是当面让他下不来台呢。这样的人,心如冰硬板结的水泥地板,水是打不湿的,便也就难以再松软得能够钻出惊蛰的小虫来,鸣叫出哪怕再微弱的感恩之声来。(摘自《读者》2004年13期,有删改)
1.请为文章空缺处选择恰当的成语并将其填如横线处。只填序号。
A.唯我独尊 
B.滴水之恩 
C.忘恩负义
2.在第②段末尾,作者写道:“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在生活和生命两个方面,我们需要对谁感恩? 
面对生活:                                                                               
面对生命:                                                                               
3.从本文可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之所以不懂得感恩,是因为           
4.阅读第四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是                句。
请你为这一观点再提供一个事实论据: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错过》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厚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悯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毕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腕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1.仔细阅读选文,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对“错过”的独特体验。 
                                                                                             
2.作者认为“能意以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就“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这“升腾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3.从选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从本体喻体的关系或比喻的表达作用等角度进行赏析。
比喻句:                                                                            
赏  析:                                                                               
4.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写了一副上下句一模一样的妙联来劝人珍惜机会、抓紧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请运用文中的道理,说说此联的内涵。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