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到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和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________。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1.作者叙述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罗人长途跋涉,来到了贫穷且正在闹土匪的伊斯法罕时,他的心情怎样?试用第一人称进行一下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钱其实就藏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开罗人去伊斯法罕是不是白走一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周运动,始于起点,终于起点。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示例:!我怎么到了这个乌七八糟的地方,脏乱不堪,又不安全,我怎么能就相信了那个子虚乌有的梦呢?”
3.不是。因为他不去伊斯法罕就不会知道自己家后院埋着金币。
4.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
5.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就必须经受奔波与历练。
6.不是。人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他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懂得了许多。
7.要创造超越的人生,人就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平凡的过程,这样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辉煌的。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阅读全篇,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一段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的意思是( )
①因此
②接着
③就
5.第一段与第二段关系是( )
①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②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③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④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 日,系自8 月16 日至18 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文中“强盗”指的是(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2.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________。
4.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________。
5.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6.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
刘福奎
(2)(A)其实每一个成功人士被磨砺“成型”的过程,大都并非坦途。(B)诸如职场失手、竞争败北、工作出错、进步受阻等等不顺心的事,会随时随地出现。(C)这恐怕是每个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也是任何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都可能遇到的。(D)不幸和挫折如同一块磨刀石。它可以磨掉人不够成熟、不够坚强的部分,去掉人的娇气和骄气,打造心灵的韧度,促使人更踏实、更坚定地前进。(E)如果不能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挫折和失败,稍遇不顺就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就等于主动放弃了砥砺自己的机会,也放弃了进步的可能。
(3)其实艰苦的环境不一定就是人生的不幸,相反还会成为磨砺人生的砥石,它可以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就像燧石只有在捶击下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其实任何艰苦都只是相对的,如果能在艰苦面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努力打造心灵的韧度,就能从艰苦奋斗中享受最大的乐趣。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经历了不幸、挫折、失败和痛苦的磨砺,真正打造了心灵的韧度,把不幸的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镇定自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冷静处之,就能使自己始终不偏不倚、不疾不徐地朝着目标前行。
(5)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建树,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为自己打造一颗坚强的心,勇于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斗志,走好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开头引述故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写出该句的序号并说说它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针对文中罗曼·罗兰的观点,列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明确目标会让你对机会抱着高度的警觉性,并促使你抓住这些机会。
柏克是一位移民到美国、以写作为生的作家,他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写作短篇传记为生的公司,并雇有6人。
有一天晚上,他在歌剧院发现节目表印制得非常差,也太大,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一点吸引力也没有。当时他就引发印制较长、使用方便、美观,而且文字更吸引人的节目表的念头。
于是,第二天他准备了一份自行设计的节目表样张,给剧院经理过目,说他不但愿意提供品质较佳的节目表,现时还愿意免费提供,以便取得独家印制权;而节目表中的广告收入,足以弥补这些成本,并且还能使他获利。
剧院经理同意使用他的新项目表,他们很快和所有城内的歌剧院都签了约,这门生意日后欣欣向荣,最后他们扩大了营业项目,并且创办了好几份杂志,而柏克也在此时成为《妇女家庭杂志》的主编。
如果你能像发现别人的缺点一样,快速地发现机会的话,那你就能很快成功。
机会错过,肯定不会再回来。
很多人像守株待兔者一样,眼巴巴地盼望着机会再次降临……
机会无处不在,但对于某些人有用的某种机会却不是时刻存在的。假如不能及时抓住对自己有用的机会,它就可能稍纵即逝。因此,要掌握抓住机会的技巧。
人不能够有一种“完美的精神”,因为完美主义会让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自卑,看破自己,就容易放弃自己,因此我们主张:
①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②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③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④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⑤要有远见,有计划性地工作,搜集对将来有用的情报,一点一滴地积累。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的道理”,句中的“浅显”和“深刻”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克的做法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说法?( )
A.在行动之前,你首先要冷静地思考,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主题和问题。
B.一旦做好心里准备,要立刻去行动,迟疑是最大的禁忌!
C.不要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不论心情好坏,每天一定要有规则地持续工作。
D.不要浪费时间。现在,就是工作的最好时机。不要常常说明天,或下个星期,而是把握现在。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剑峰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H2S溶液中,在采取措施使pH增大的同时,则c(S2-)的变化情况是A.增大 B.减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
-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素有洗染业领军人之称的荣昌洗染集团经过切实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个全
- 3—Did the film your expectation?—Yes.In re
- 4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
- 5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是合成纳米氮化镓.已知镓(Ga)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氮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氮化镓的化学式是(
- 6---The population in China is much larger than _____ in Amer
- 7在甲、乙两图中,甲图地面粗糙、乙图地面光滑.质量分别为m、2m的两个物体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相同的
- 8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交于两点,设为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若(为坐标原点),则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A.B.C.D
- 9如题图所示,甲、乙、丙三个轮子依靠摩擦传动,相互之间不打滑,其半径分别为、、.若甲轮的角速度为,则丙轮的角速度为A.B.
- 10在铜片、锌片和150mL 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当在铜片上共放出6.72L(标准状况)气体时,H2SO4恰好完全反应.试
- 1“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 [ ]
- 2下列关于村民自治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村委会主任直接由县政府任命B、村民可以直接投票选举村干部C、村委会是
- 3下列离子或分子组中能大量共存,且满足相应要求的是[ ]离子 要求A.K+、AlO2-、Cl-、MnO4- c(K
- 4如图,在平地上种植树木时,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为4m.如果在坡度为0.75的山坡上种树,也要求株距为4m,那
- 5计算:.
- 6已知全集U={0,1,2,3,4,5,6,7,8,9},集合A={0,1,3,5,8},集合B={2,4,5,6,8},
- 7(本小题12分)已知顶点在原点,焦点在轴上的抛物线与直线交于P、Q两点,|PQ|=,求抛物线的方程
- 8设f(x)=4x4x+2,利用倒序相加法(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可求得f(12015)+f(22015)+
- 9关于两极地区共同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北极地区都有长期定居人口 B.南、北极地区都有大批极地野生动物
- 10请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过氧乙酸是抗“非典”的主要消毒杀菌剂.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