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③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④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⑤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⑥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⑦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⑧(A)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⑨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B)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小题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品味“错过”。(3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③④两段阐述的内容,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两段在论证上的相互关系。(3分)
小题3:选文中画线句子通俗而含义深刻,请选择其中的一句作点赏析。(3分)
选( )句,赏析:
小题4:文章告诉我们,“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可能几近于“过错”。你可能有“错过”转化为“掌握”的情况,也可能有“错过”转化为“过错”的情况,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3分)
答案
小题1:面对自己的错过,要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让自己灵魂具备升腾的能力;我们要细细咀嚼错过的苦果,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酿出诗意与哲理,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厚度,心灵更有虹彩。(3分。答到1点得2分,答到2点得3分。意对即可)
小题1:这两段具体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错过”。(1分)第③段分析如何正确对待还有机会相遇的“错过”,第④段分析如何对待机不再来的“错过”,这两段在论证上形成了正反对比的关系,强调了对不同的“错过”要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2分)(共3分。意对即可)
小题1:(A)把人生比作“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2分)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1分) (B)把那些“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2分)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1分)(共3分。意对即可)
小题1:没有统一答案(3分。两种情况均可,只要能概述经历,说出感受即可。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解析
小题1:阅读文本,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小题1: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了解对比论证手法的特点,明确此手法的表达作用。
小题1:语言赏析主要从修辞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修辞,再答出修辞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错过》选段,回答问题(12分)①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②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谈礼貌
季羡林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殊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构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2分)
小题2: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3分)
小题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分)
做人当有底气 (桑林峰)
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骚;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规守纪、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曲意逢迎,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
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只有拨冗潜学,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做到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⑧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⑨总之,做人需要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底气从哪里来?选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写在下面。(3分)
小题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选文第⑥、⑦、⑧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5:请为“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小题6:结合文意以及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气”的看法。(3分)
①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个实验: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这是因为,大鱼失去了吃掉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③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在大难大事上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几经挫折,很快就放弃了努力。
④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⑤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列举了一个实验,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2分)
答:
②纯文学阅读就是这样带有精神愉悦的阅读。
③最近我在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小说让我沉浸在人的性格与命运、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好像每个人物都有阅读者自己的影子,让人迷茫又敬畏。感谢“茅奖”,使我在当今海量出版物中能知道这本书,并选来阅读。
④由此,让我思考,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阅读的优势与空间究竟在哪里。与电子图书相比,纸质图书信息传播的功能渐次弱化,传统图书的优势将是“深度阅读”:纸张、个性化的印刷,让书带有作者、出版者、读者的气息,犹如我读刘震云,字里行间人物的孤独与悲凉,犹如深秋碧空里传来的隐约鸽哨,玉兰淡远的气息、黄栌斑驳的色彩。这样的阅读能够洗涤阅读者的精神。
⑤传统出版人与其在汹涌而来的数字化出版面前枉自叹息,不如倡导深度阅读,营造能够带来更多现实阅读语境的氛围。如“茅奖”、鲁迅文学奖,它们似乎在为我们筛选阅读精品——而喧嚣的评奖活动沉寂之后,如何引导国民进行纯文学的深入阅读,值得文化部门、作家、出版者思考。
⑥目前,我国国民少得可怜的年人均购书量中,绝大部分还是为了考试、为了职业、为了理财等实用性的阅读,与精神愉悦相关的纯文学离国民的阅读视野似乎越来越遥远。缺乏优雅愉悦的阅读,我们的精神相对于物质的丰富会显得愈加贫瘠。或许,当阅读成为国民习惯性的精神享受时,国民精神生活才能走向小康。
小题1:请用简要语言概括本文的论点。(2分)
答:
小题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小题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
小题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小题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最新试题
- 1观察下面一列数,根据规律写出横线上的数,-;;-;;……;第2008个数是
- 2Diet Coke, diet Pepsi, diet pills, no-fat diet, vegetable di
- 3已知钍90232Th的原子可发生下列放射性变化:90232Th→88228X+24He,生成的X是与Mg同主族的一种元素
- 4已知点A(1,2),直线l1:x=1+3ty=2-4t(t为参数)与直线l2:2x-4y=5相交于点B,则A、B两点之间
- 5Lily and Lucy are twins and Lucy is ________ of the two.A.ol
- 6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数学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卷面成绩,课外论文成绩,平日表现成绩(三部分所占比例如图),若方方的三部分得分
-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采桑子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
- 8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带电小物体,以某一初速度从A点出发,在绝缘水平面上沿直线ABCD运动.已知AB间距离为l1,BC间距
- 9不准用手摸镜片,如何分辨老花镜和近视镜?
- 10B) 根据句意填入单词(共10个空格;每空格1分,满分10分)81. Sorry to i you
热门考点
- 1Wang Hai has just 1 his middle school but he couldn’t
- 2今年3月,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团伙抢劫案,案犯是15个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年轻人,最小的只有12岁,他们通过网
- 3I don’t know he will come tomorrow, he comes, I will
- 4Famous sights in London include London Tower Bridge
- 5-4-2×32+(-2×32)
- 6下面的语段,开头划线的句子是比较抽象、概括的,请围绕这句话,展开形象的描述,将语段补充完整。(不超过80字)(4分)在那
- 732.读美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分析回答问题。(1)数字①是__________(山脉);(2)字母A是__________
- 8下列各因素中不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是( )A.溶质的种类B.溶剂的种类C.溶剂的多少D.温度
- 9x2<1是|x|<1的( )条件.A.充分不必要B.必要不充分C.充要D.不充分不必要
- 10下列关于条件语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条件语句中必须有ELSE和END IF B.条件语句中可以没有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