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敬业与精业》。(10分)①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敬业与精业》。(10分)
①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敬业精神不仅是通向职场的“绿卡”,更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涵。
②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早在20世纪早期,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胡适先生曾写过《差不多先生传》,批评当时的国人缺少认真的精神。有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没有敬业的精神,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关系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
③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懒懒散散,工作就没有效率;粗枝大叶,容易造成失误、留下隐患。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麻痹大意、失职渎职是重要的原因。
④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⑤在职场上,既敬业又精业的人永远是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既不敬业又不精业的人,常常成为被淘汰的“处理品”。同样,在国际舞台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既勤勤恳恳又有创新能力,就能引领科技、创造品牌,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就很难拿出有品质、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产品,落伍是早晚的事。
⑥不断强大的国家、民族,无不有着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这个以实力说话的时代,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只有秉承敬业、精业的精神,才能迎接挑战、后来居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
小题1:选文的标题为“敬业与精业”,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小题2:选文①~③段是如何论证“敬业不易,精业更难”的?(4分)
                                                                          
                                                                          
小题3:仿照第七小节的画线句子,给文章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分)
                                                                          
                                                                      
答案

小题1:敬业是精业的前提,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精业既强调敬业精神又强调业务素质,只有在敬业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业。所以二者的顺序不能调换。
小题2:这三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证,后再从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1分)第①段是讲道理引用论证,(1分)②③两段是摆事实,分别论证了“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没有敬业精神建不成现代化。”(1分),从反面论证了敬业的重要性(意义)。(1分)
小题3:略(事实论据,有典型性,与论点一致,且表述与画线句子大体一致)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所说敬业是基础,精业是更高的要求,两者有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再看第四段开头的过渡句“敬业不易,精业更难”,说明文章是先说“敬业”,后说“精业”的。
点评:此题不难,文章层次清楚,稍加阅读即可了解。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内容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段,反复阅读,体会文意,重点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其意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如何论证”,问是的论证方法,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证,运用是引用法讲道理,第二三段是从反面论证,用的是例证法。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只知道“摆事实讲道理”,不知道“例证”也就是摆事实,“引证”也属于讲道理,引用别人说的话(名言)或格言俗语谚语或诗句来讲道理。正反论证,学生更分辨不清。正面论证,是指从论点的正面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正确,反面论证,是指从论点的反面摆事实,指出事实结果的危害,从而反推论点的正确,学习时要多加体会。
小题3:
试题分析:仿照例子,举一人成功人士如何苦练基本功表现其敬业与精业的,比如杨利伟等航天员不知通过多少艰苦的训练才完成任务。
点评:本题不难,这方面的材料甚多,学生熟悉。阅读文章,补充材料,也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方式,也是由课内知识学习向课外知识产的迁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敬业与精业》。(10分)①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的集中】;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社会没有恒温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时候、不同角度,冷、凉、温、热各不同。
②南京倒下了一位老太太,邯郸站起了一位老人:“放心吧,我不会讹人!”温州动车追尾,小伊伊成为最后的“奇迹”,她身后,是一群雨中救人、排队献血的温州人。有孩子吃不着饭、没有课桌、没有鞋子,有媒体人士发起了“免费午餐计划”,有公益机构发起了爱心助学工程。有天价医疗单,有见死不救、手持“吸金刀”的医生,亦有跟假劣医疗器械过不去的上海医生陈晓兰、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李春燕。东莞有欠薪跑路的黑工厂,温州有欠债跑路的黑老板,湖北有20多年从不拖欠农民工薪水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有“宠物专家”,亦有深圳丛飞、青岛“微尘”、厦门“最美洗脚妹”刘丽。有胡斌、药家鑫、李启铭,亦有跳进珠江救人的牛作涛,跳进西湖救人的女老外。
③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小题1:作者通过这篇短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本文最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中国人的遇事忍耐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并不是说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培养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小题1: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划线句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轼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 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人灭族,小事一桩,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想信。他们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要上进, 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 ,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的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 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小题1:本文表明作者中心观点的句子是                                      。全文从整体上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3分)
小题2:本文论证过程十分严密。请摘录文中照应“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的四个标志性语句。(2分)
(1)                                                                         
(2)                                                                         
(3)                                                                         
(4)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放弃也会成功
①古罗马有一则寓言: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最后到了沙漠的边缘。它们一筹莫展,讨论着怎么办。其中一条河说:“我一定要流过去,找到大海。”另一条河则说:“不如回去再等机会吧,如果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执著地前进,干涸在了沙漠里,另一条河则回到源头,等待到了良机,流向了大海。执著有些时候将导致失败,而放弃则走向了成功。
②在人生的追求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厄运,我们时常告诉自己,坚持下去,不要放弃,终会获得成功。其实,很多时候,放弃也会成功。
③我们赞赏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当你确定目标,这种执著就会成为一种通向成功的阶梯。但有时放弃和锲而不舍的执著并不矛盾。陶渊明放弃污浊官场,归隐田园,写出了《桃花源记》等传世之作,成为东晋时代杰出的诗词散文大家。鲁迅放弃了医学,成为文学巨匠。凡·高放弃了做传教士,而成了有名的画家。放弃是对生命的过滤,对追求方式的扬弃,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发现。不学会放弃,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驾驭人生。
④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停止前进,不得不放弃梦想。苦苦地挽留夕阳,是傻子;久久地伤感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往往会成为生活中逞一时之快、显意气之勇的匹夫,常常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得到,不计一时得失,勇敢地放弃,是为了更大的成功。
⑤放弃是剪刀,生命之树剪除病枝赘叶后,更显勃勃生机。放弃有苦痛,宛如壮士断臂,需要时间的良药来抚平创伤。面对暂时的伤痛,放弃需要一种锲而不舍、毁誉不惊的精神,需要直面淋漓鲜血的豪迈气概,需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胸怀,需要摒弃生活里用尽心思装饰出的虚假繁荣的胆识。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或许它带给你的是短暂的消沉,但只要你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你的眼前将满是和平阳光,你的世界将满是鸟语花香。所以敢于放弃的人也是坚强的人。拒绝放弃,只会作茧自缚,在生活的网中受束缚而死。
⑥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头碰南墙才回头。忘掉最初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背叛了自己,放弃无可挽回的事情并不说明你的整个人生从此黯淡无光。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只有果断放弃,才能将该拿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
⑦我们鼓励执着,我们也鼓励放弃。
⑧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不敢放弃希望,但并不意味着不改变。这时要运用你的智慧,敢于放弃,重新选择。也许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
⑨放弃其实也会成功。 (作者/李汉荣,选自《智慧背囊》,有删改)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A.放弃是一种明智,是一种宽容。B.放弃往往会导致失败。
C.我们鼓励执着,我们也鼓励放弃。D.放弃也会成功。
小题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道理论证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引用寓言故事,其作用是引出论点,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B.选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C.第⑤段中的“放弃是一种明智”是指虽然放弃可能带给你暂时的消沉,但只要拓开视野,另辟蹊径,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加美丽的开端。
D.第⑥段中的“通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意思是做事一碰到困难就要懂得放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一生都在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几度“仰而思”,终于有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史记》这部巨著的诞生。
④“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题1:结合选文,请你说说对画线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含义的理解。(2分)
答:                                                                  
小题2:第③自然段运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