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②美国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时速28000公里的速度,更令人“叹为观止”。那么,这里的奥秘是什么呢?时速28000公里,相当于超音速喷气飞机速度的二十多倍。对于站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可谓是风驰电掣的“神行太保”了。其实这正是离地球285公里高空轨道上的航天飞机赖以不坠所必须具备的环绕速度。因此只要乘在航天飞机上,就可以“坐享其成”地获得这样的太空速度。美国的两名宇航员离开“挑战者号”进入茫茫太空后,便是靠这个惯性速度,成为继续绕地球运动的“人体地球卫星”。这个速度听起来似乎很吓人,其实,地球作为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时速高达十万八千里,几乎为这两名宇航员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四倍!地球上的人都身处如此高速,尚能毫无感觉,难怪宇航员以时速二三万公里在太空轨道上“行走”也能若无其事,“胜似闲庭信步”了。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飘浮”一词用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太空轨道上“行走”却“若无其事”,“胜似闲庭信步”,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也去太空旅行一次。发挥想象,把它写出来。(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恰当。因为宇航员是凭借着从航天飞机获得的高速度,在太空中无着陆点的,自由自在地前进。
3、地球上的人随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速度是宇航员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四倍,人们什么感觉也没有,同样,宇航员在太空轨道行走也能承受那样的速度。
4、①语言准确,如具体准确的“数字”说明,如“这个速度听起来似乎很吓人”这样的修饰语,限制语的使用。
②生动活泼,如“胜似闲庭信步”等。
5、“略”。
(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核心考点
试题【课外选读。太空“行走” ①1984年2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离地球285公里的空间轨道飞行。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布鲁斯和罗伯特开始了这次航天飞行中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曾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很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有没有办法清除掉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专门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象机,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中立的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空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降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⑥这种能把别的人造天体拖入大气层坠毁的航天器也可以干其他的活儿。比如:它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侦察卫星或通信卫星,削弱对方的作战实力。这个时候,它就不是太空”清洁工”了,而是厉害的太空***手!
1.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空”清洁工”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太空“***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找出文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一个句子,并结合句意分析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语言形象生动,既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又准确无误,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自己对太空垃圾的认识,为清除太空垃圾的工作提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科
究竟什么是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底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 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船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中学生阅读》2005年第3期,有删改。
1.依据文章,请给海啸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答:
2.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种形式。
3.联系全文,总结海啸破坏力惊人的原因有哪些?
答:
4.地震引发海啸必须具备一个主要条件,是什么?请摘录原文回答。
答:
5.海啸无情人有情,灾难发生后,世界各地纷纷组织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现在请你为这些活动拟一条公益广告词。
答: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说得更简单些,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
对于低碳生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全球气候变暖,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正在努力减少自己的碳足迹,积极推进节能环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按照该议定书,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这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控制温室效应的行动。2008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态度。
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以每天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去8千米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机在不使用时切断电源,既可省电还可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l/3;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
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比如,在冰箱的使用中,人们发现,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过多或过少都费电,只有占容积的80%左右时才较为理想,并且食品之间、食品与冰箱之间,应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在使用空调等大功率电器时,要避免频繁开关,因为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既费电又客易损坏压缩机,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打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少开一天空调可减排8千克碳,少坐一次电梯,可以减排2—6千克碳;乘坐航班,如果每个旅客的行李都低于20千克,全球累积起来,每年就可降低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1.关于低碳生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以节能和回收利用来改变人类的生活细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全球气候变暖促使人类的“碳”意识不断增强,《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C.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方式也是林林总总,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介绍,使用传统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每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D.低碳的生活习惯和理念,正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好多低碳生活方式已被科学验证并广为应用。
2.根据文章介绍,下列关于低碳生活方式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到外地出差或远足旅游时,要尽量乘坐轨道交通,减少甚至避免长途自驾游。
B.洗涤衣物时尽量不用洗衣机,而应多用手洗,洗完后让衣物自然晾干。
C.冰箱内食物的存放量常保持在容积的80%左右,食品之间留有约10毫米以上的空隙。
D.不整夜开空调,而是开启几小时后关闭,打开电风扇,或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
3.在文章第二段中,有效推进节能环保,人类推出了哪些有力举措?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⑤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⑥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1.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具体地说明全世界正在承受的暴雨、高温等气候灾难,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遏制全球变暖现象,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至少写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为什么沙漠如此荒凉?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是,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些地区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不过,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从而导致生长在沙漠里的植物越来越少。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至50℃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地表温度达到40℃以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会变得越来越荒凉和贫瘠。
③研究人员还表示,除了沙漠地区,在世界任何高温干旱的地方都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和肥料,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
④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比如不计成本地往其中施放氮肥,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1、文章认为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第①段中“沙漠是地球上最荒凉的区域之一”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最新试题
- 1下面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的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能饮一杯无 ②绿蚁新醅酒 ③晚来天欲雪 ④红泥小
- 2阅读理解 What can help you make a fortune in the future? Gra
- 3实数满足条件,则函数的最大值为
- 4Even though it was only October, my students were already wh
- 5目前,我国电视观众总量达8.5亿,青少年观众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电视剧中的人物把烟酒消费当作时尚,通过电视传播使许多
- 6大多数天然RNA分子是一条单链,然而其许多区域自身发生回折,使可以配对的一些碱基相遇,形成如DNA那样的双螺旋结构。
- 7填空1. It is necessary (sit) down to have a res
- 8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以煤为燃料的煤炉里经常发生的两个反应: __ 、
- 9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纯碱盐酸烧碱氧化铝二氧化硫B烧碱硫酸食盐氧化铁二氧化氮C苛性钾
- 10如图是一个数值转换机,若输入a的值为﹣1,则输出的结果应为( ).
热门考点
- 1下列情况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是( )A.自来水中通入少量Cl2进行消毒***菌B.利用SO2的漂白作用使食品增白C.
- 2下列每组中的两个代数式,属于同类项的是[ ]A. B. C. D.
- 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的部分农业信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该区域耕地利用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
- 4胎儿的血液和母亲的血液是相通的。[ ]
- 5下列各式:3-27,-4,2a-1(a<12),a2+2a+1中,是二次根式的有______.
- 6(2012·高考课标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
- 7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而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
- 8下列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焚烧废弃塑料B.乱采滥挖金属矿物C.废旧电池的随意丢弃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9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白纸B.棉花C.尼龙线D.碳纤维
- 10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古代的城堡B.著名的壁画、碑刻C.古代皇家的陵墓D.巴西丰富的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