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植物知道些什么秦珍子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植物知道些什么
秦珍子
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息最古老的方式之一。
②和我一样,你也在为人类的这点儿本事而颇感得意吧?不过,要是如今有人说,总是“逆来顺受”的植物,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你有何感想?
③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的新书《一株植物所知道的》中,你便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当枫树甲受到臭虫的袭击时,它就会向空气巾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④我几乎有些微微地忐忑了。难道说,当我在案板上把一个土豆五马分尸的时候,另外一些待宰的土豆正在做好毒***我的准备?
⑤别说我杞人忧天,要知道,按照丹尼尔的说法,尽管人们在谈到植物时,觉得它们和石头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植物们感知世界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⑥一株捕蝇草如何适时关闭它多刺的叶片?一朵花如何得知春季的到来?丹尼尔的新书给出了答案: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甚至拥有记忆。他的研究发现了一种植物必需的独特基因组,决定哪些植物向往“光明”,哪些选择“黑暗”,而相似的基因组也是人体DNA的一部分。
⑦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红光的照射就像“起床”命令,让植物们在阳光下尽情生长。傍晚,太阳在最后一缕远红光中落山,植物们“看”到指令,随之“入眠”。再看人类,同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⑧不过,植物们虽有“视觉”,却太容易被人类蒙蔽。“揠苗助长”早就过时了,最新“人工调节植物生长”的手段是,在夜里闪几下红光——效果几乎等同于白天好几个小时的日照。
⑨除了“视觉”,植物还有“嗅觉”。寄生植物菟丝子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番茄是自然界中菟丝子最常见的寄主植物。为了证明菟丝子“深爱”番茄,科学家们想了种种办法,包括把它们关在看不到对方的盒子里,把茄汁抹在橡胶上或是引入“第三者”小麦。
⑩结果,菟丝子果真“嗅”到番茄释放于空气中的微量化学物质,总是坚定不移地扑将过去。
11比如,前文中受到臭虫攻击的树枝,会以分泌信息素的方式警告同根生的其他树枝,与此同时,隔壁的树窃取到这种信号并从中获益。
12枝条并不是植物们互通情报的唯一信道。最新的研究发现,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干旱来临时,最先发觉的植物会“告诉”邻居做好缺水的准备。
13如果这些都还不算猛料,那么做好准备: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比如,小麦幼苗在开始孕育果实之前,记得它们已经度过寒冬。而一些在恶劣条件下存活的植物会将更强的抵抗力传给子孙。
14下一次我踏着草地、捧着鲜花或嚼着蔬菜时,也许会想起这本书,有那么一瞬间,我也会对这些事实上很“敏感”的生命充满爱怜。但这爱怜持续不了多久,因为我记得书里的另一件事:捕蝇草闭合的前提是叶子上的感觉毛有两根被昆虫触碰,所以它必须记住第一根感觉毛已经被触碰了。但是这短暂的记忆只能持续约20秒,然后它便忘记了。
15这仍然让我觉得,自己所属的物种,确实要高级一些。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以“植物知道些什么”为题有哪些好处。(2分)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介绍了植物的哪些特点。(4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选择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小题4: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请从第⑨段任选一处加以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题目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植物以人性特征,生动形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题目点出了说明对象。
小题2:能通过枝条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能通过看、闻、感觉感知到外在信息,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拥有短暂的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
小题3:本文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当枫树甲受到臭虫来袭时,他就会向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接收到信息素的枫树乙丙丁们,马上开始分泌化学物质,抵抗兵临城下的臭虫。
补充说明:还应补充“举枫树甲受到臭虫来袭向空气中释放一种信息素,使其他的枫树分泌化学物质,抵抗臭虫的事例,说明了‘植物能通过枝条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这一特点”,答案才完善。
小题4:例如第③处运用拟人手法,使用视觉、嗅觉、深爱 第三者等只有动物和人类才能有的特点,,既说明植物特点,又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知道”一词可明确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再答出拟人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从“植物”看出了所说明的对象。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题时,先从文段中提取信息,再进行整合即可明确答案。如从(2)中“也能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以及(3)(4)段的说明中可概括出“植物能通过枝条对邻居发出险情警报”,从“植物能‘看到’、‘闻到’和‘感觉到’,懂‘社交’”及⑦----⑩的文段概括出“植物能通过看、闻、感觉感知到外在信息”,从“植物们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得出“植物还能通过相邻的根系,传递信号”,从“植物也拥有短期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能概括出“植物拥有短暂的记忆,免疫记忆甚至隔代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全文来看,每介绍一特点,都举了例子,因此主要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从文中选一个例子,答出说明了那一个特点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第⑨段,从“视觉”“嗅觉”“深爱”“第三者”这些词语可明确用了拟人的手法,再选一处谈谈运用了这种修辞的好处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植物知道些什么秦珍子①一遇敌情,烽火台上的干柴便会被点燃,警报通过闪耀的火光迅速传递。大学专业课上的老师说,这是人类传播信】;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说明文阅读(共13分)
Wi-Fi引领网络无线时代
①在英国北安普敦郡有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仅2000多人,这里没有高速互联网连接服务。因为英国电信认为油水不大,不愿在该地铺设电缆。村里几位懂行的工程师自力更生,决定采用802.11b标准让整个村庄上网。这种标准就是无线电高保真技术(Wi-Fi)。
②Wi-Fi是英文Wireless Fidelity的缩写。1997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公布了一种新的无线网络通信协议——802.11协议。802.11网使用2.5GHz的频率,后来人们将使用802.11协议的网络称为Wi-Fi网。Wi-Fi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能够让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通过因特网,只要花7美元就可以得到一个用炸土豆片的金属筒做成的Wi-Fi天线。
③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任何一个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无线网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它所提供的上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b。
④连接的Wi-Fi网络可以覆盖公寓楼、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挖开街道以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⑤目前,Wi-Fi技术的通信距离已经从几百米扩大至6公里,无线网络走进家庭带动Wi-Fi市场进一步升温。
⑥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机场、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以及私人住宅和企业等地方的应用正在迅速增长。宽带网的应用与Wi-Fi的应用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两种技术将相互推动对方的普及。
⑦随着开放式的Wi-Fi接入网络的普及,固定电话运营商们垄断电信接入“最后一公里”的时代即将结束。                                                 (选自《阅读》)
相关链接:                      Wi-Fi与3G的融合
3G网络可以利用Wi-Fi高速数据传输的特点来弥补自己数据传输速率受限的不足,而Wi-Fi不仅可利用3G网络完善的鉴权与计费机制,而且可结合3G网络广覆盖好的特点进行多接入切换。目前,ETsI和3GPP都对3G和Wi-Fi的融合进行了一些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终端的融合;二是网络的融合。
小题1: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1分)
小题2:什么是无线高保真技术(Wi-Fi)?(2分)
小题3:无线高保真技术(Wi-Fi)有什么优缺点?(4分)
小题4:目前Wi-Fi技术及市场发展情况怎样?(2分)
小题5:Wi-Fi的运用会不会影响宽带网的运用?为什么?(2分)
小题6:Wi-Fi与3G的融合有什么好处?请根据链接材料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的题。(20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 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 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之途锐意进取!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2分)
小题2: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小题3:联系前后文,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4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小题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小题6: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文段一
北京时间2008年7月7日晚,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通过了最新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此次成功入选世界遗产的“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专家们指出,“福建土楼”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土楼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头和竹片。一来闽西一带生土黏性强,作为建材干后很坚硬;二来客家人在宽厚的墙体中加入竹片和杉木,它们能起到牵扯的作用;三是房屋主体采用土木结构,巧施穿斗方法,整体更加稳固。另外一些大户人家还在墙泥中搅拌了糖、蛋清、糯米等黏性物质,犹如给整堵墙注了一剂强力胶,使之固若金汤。
文段二
坐落在福建省永定县湖坑镇南中村的环极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即1693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抗震巨堡”。
环极楼是以土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圆形土楼。全楼4层,高约20米,楼的直径43.20米,周长130米,底层墙厚1.70米,墙顶0.9米;第一层32间,并设有一个较大的门厅与正厅、第二层34间,第三、四层各34间。
300年来环极楼历经多次地震,据县志记载,1918年2月13日永定发生7级大地震,附近田里的泥浆水喷起几丈高,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数次,共计十余分钟,环极楼正门上方第三、四层厚墙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长近3米一尺多宽。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合拢,仅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而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至今门口上方的土墙还留下一道20多厘米宽清晰可辨的裂缝。
文段三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人文景观。
福建土楼的价值表现为土楼之间形成的整体性的、群体性的家族聚居的模式上。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出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专家们指出,中国“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小题1:根据文段一和文段三的内容,说出中国“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依据。(4分)
小题2:阅读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分析环极楼经过大地震后,裂缝奇迹般地慢慢合拢,整个楼体安然无恙、巍然屹立的原因。(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共10分)
文段一
莫高窟地处敦煌东南鸣沙山,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 是自十六国起至元朝,历
代匠师们为越来越多信仰佛教的人在山崖断壁上陆续开凿出的石窟群。莫高窟绵延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窟内壁画总计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余尊,最大的塑像高达33米。窟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彩色雕塑和珍贵的佛经、文书。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群。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文段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就是随“丝路”传入我国的。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就在敦煌生根、发芽了。据说,莫高窟的开凿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在表现佛教内容的同时也反映了人间现实生活。壁画中婀娜多姿的飞天,苦苦修行的佛教徒,雍容华贵的公主和虔诚的供养人,一个个栩栩如生。
而今,敦煌故城早已被这里干燥、多风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所埋葬,但莫高窟
里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千年的岁月,依旧历久弥新。
小题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莫高窟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依据。(4分)
小题2:根据文段内容,请你概括分析在敦煌开凿莫高窟的原因有哪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完成后面问题。(共7分)
洛杉矶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
①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夺去了400余人的生命,洛杉矶市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治理雾霾历程,而这一历程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
②首先是对治理对象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艰难过程。洛杉矶市三面依山,一面临海,处于盆地之中,大气状态以下沉气流为主,地理环境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且该市常年高温少雨,日照强烈,这也给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工厂、家庭焚化炉、机动车等多种污染源同时排放出的大量烟雾,长期聚集在城市上空,发生化学反应,就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最初洛杉矶政府严格限制油田、炼油厂等企业的废气排放,但收效并不明显。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城市雾霾的最大“元凶”其实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于是又将治理的主要对象转向了汽车。颁布禁止排放烟雾的法令,成立机动车污染控制局,强制汽车生产商研发废气控制装置,通过低息贷款和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尝试使用清洁燃料汽车,这一系列举措使得雾霾治理工作有了一些起色。
③这之后,又一难题摆在了洛杉矶市政府面前。汽车是洛杉矶市民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上世纪60年代初,该市汽车保有量就已超过250万辆,如此多的车必然会造成更多的污染。既要有效控制污染,又要让公众享有现代文明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益处,这一双重挑战给治理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洛杉矶市一方面制定法规,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提高私家车出行时的载人数,满载私家车可使用公交专用车道,由此减少拥堵和排污;另一方面,在研发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监管上,继续加大力度。比如,要求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一旦车辆废气超标,就可以被监测到,可让其及时脱离排污状态和接受维修。又如,开发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有效减少堵车和机动车污染。
④最终,从1947年洛杉矶成立统一的空气污染控制部门到2007年达到法律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足足经历了60年之久的治理,洛杉矶才真正摆脱了“烟雾城”的耻辱,重新获得了蓝天白云,完成了治理雾霾的艰难历程。
小题1:从全文看,洛杉矶治理雾霾历程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伦敦和洛杉矶在空气污染成因上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他们在整治汽车尾气污染方面的措施有何不同。(4分)
【链接材料】
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是该城历史上最黑色的记忆,短短5天至少造成了1.2万人死亡。家庭燃煤取暖和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叠加,使得冬季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加之地处盆地,废气难以扩散,整个城市俨然变成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为治理空气污染,伦敦先后出台《环境法》等一系列法案,发展科学技术,减少煤炭使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采用新型技术来清洁空气,整治汽车尾气超标排放,严格限制私家车和公务用车。最终,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