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伤仲永》,完成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题目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言文《伤仲永》,完成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划线的文言字词。
(1)父焉___________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
(3)不能前时之闻___________
(4)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幼年时天资非凡,少年时___________,青年时___________。说理部分点明了这一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对……感到诧异;
  (2)通“攀”,牵、引;
  (3)相当;
  (4)胜过,超过。
2.(1)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3.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泯然众人(变成一个普通平庸的人);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是人成材的重要条件之一;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才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伤仲永》,完成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论语〉十则》节选,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思而不学则( )
(3)人不知而不( )
(4)温故而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几则内容,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VS《答谢中书书》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答谢中书书(节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晓雾将(  )
(2)未复有能其奇者(  )
(3)怀民亦未(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甲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作者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中;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题型:安徽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o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项为之 (  )
(2)为之怡然称快 (  )
(3)正浓 (  )
(4)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  )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张目对日
B.使之/冲烟/而飞鸣
C.作青云/白/鹤观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论语》十则,完成下面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思而不学则(  )
 ②择其者而从之(  )
 ③学时习之(  )
 ④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则主要谈个人的修养,既要___________,又要__________。
4、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觇(chān):偷偷地察看。②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③盬(gū):吸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温而知新(  )
(2)久之,蛇死(  )
(3)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
(4)一狼径(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意义。
(1)之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
 ②蛇复昂首待之(  )
(2)以
 ①以虫治虫(  )
 ②以首俯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