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喷以烟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正浓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在)
B.蹲其身(其中的)
C.以丛草为林(把)
D.驱之别院(它,代虾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慢慢地
(3)兴致,兴趣
(4)鞭打(用鞭子打)
2.B
3.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观察细致,想象丰富,热爱自然与生活。
5.“略”。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 |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之( ) (3)然( ) (4)昔者吾舅死于虎( ) (5)何为不去也( ) (6)小子识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_______(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 6.“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 7.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爱莲说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展现作者志趣和追求的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据你所读过的古诗词,写出几句表达作者胸怀、抱负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虽令人人向往,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从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第②段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夏水寰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沿溯阻绝 绝:________________ (2)朝发白帝 朝: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中“三声”的“三”,不是确数,可以理解为“几声”或“多声”。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多见,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秋天的三峡,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一种景物的描写?为什么这样写?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你能写出几句古人咏秋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的内容,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下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