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题目
题型:吉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__________(朝代)诗人。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桑竹之(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还家(   )
怡然自乐(   )
3.缘溪而行的渔人忽然看到美丽静谧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极大的好奇心,并让他产生了穷尽桃林的愿望。请从文中找出这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穿国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陶渊明 东晋或“晋”或“晋代”
2.①类;②交错相通;③通“邀”,邀请;④愉快的样子。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5.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人刘仁嗜弈,然不精。一日,出市,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竟局,胜者欲去,刘要之对局。胜者熟视之,曰:“善”。甫下子,刘占势,诩诩然以为必胜。移时,胜者连出高招。刘愕然,无招架之力,欲起。曰:“汝不闻,欲要取之,必先予之。”观者哂之。
【注释】①弈:下棋。②滞:停留。③竟:结束。④甫:刚刚。⑤诩诩(xǔxǔ)然:夸耀的样子。⑥哂(shěn):讥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鲁人刘仁弈(   )
②刘愕然(   )
2.短文对鲁人刘仁棋艺的评价是“嗜弈,然不精”,你从哪里能够看出刘仁的“嗜弈”和“不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棋品如人品。生活中我们常会通过下棋一类的小事,感知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在与“胜者”对弈的过程制造,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吉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严母教读》),完成问题。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选自《鸣机夜课图记》)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诗人。②夏楚:这里是责打的意思。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拥被覆双足 _______________
(2)妹何托焉  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毕左右(   )
(2)儿,则少加夏楚(   )
(3)夜分(   )
(4)诸姨谓母曰(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令铨坐膝下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铨张目视母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阐述文中母亲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  )
A.力平险       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与朱元思书》)
A.杂然相       遂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A.何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宋史·赵普传》)
  【乙】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坠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敢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司马光《涑水记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用其人(  )
(2)太祖弹雀于后园(  )
(3)上怒,其故(  )
(4)自当有史官之(  )
2.下列句中加粗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B.太祖悟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普又其人奏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太祖尝弹雀后园   苛政猛虎也
3.翻译下列各句。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尚急于弹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怀齿欲讼我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某臣”在性格或品质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两段选文的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於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只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间行以去,止于陶,自谓陶朱公。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尊周室”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物喜
B.可一战
C.令辱之,激怒其众
D.策之不其道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范蠡越王勾践   事:____________
②还国       反:____________
布衣之极也     布衣:__________
④间行以      去: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