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才美不外。           见: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之。           临:_____________
   (3)愿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_
   (4)去而之。              顾: ____________
2.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2.(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直译、意译均可。)
     (2)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4.联系“伯乐”、“马”,“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两段文章,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洽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蒙辞军中多务        ②使如逖者统之复中原
B.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①大兄何见事晚乎       ②宋何罪
D.①肃拜蒙母          ②与外人间隔
2.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之                                    追赶
B.富人病死                             将要
C.如得灌园以就食,幸           多么
D.不复有态                            原来的
2.下列句中加粗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
B.不物喜
C.故临崩寄臣大事
D.塞忠谏之路
3.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予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竿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人得宝               遇其叱咄
B.献子罕                  投渤海之尾
C.敢献之                  温而知新
D.玉人以宝也          不足外人道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四知》一文,回答问题。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对下面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辟:征召)
B.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迁徙)
C.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昌邑令(为:做,担任)
D.此遗之,不亦厚乎(以:拿,用)
2.翻译下面句子。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________。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下面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面选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理           质:询问 
C.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 
D.媵人持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2.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