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长孙顺德受绢司马光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题目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长孙顺德受绢
司马光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之何益?”(《资治通鉴》)
1.解释加粗的字。
甚于受刑( )
何至贪冒如乎( )
2.翻译句子。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思和“皆以美于徐公”中相同的是( )
A.但殿庭赐绢数十匹
B.得绢之辱,甚受刑
C.顺德果能有益国家
D.告知
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犹惜其有功,不罪,
B.朕与共有府库耳
C.得绢辱,甚于受刑。
D.一禽兽耳,***何益?
5.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唐太宗这种做法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超过 这样
2.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
3.B
4.C
5.(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长孙顺德受绢司马光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题。
  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 “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无与我事。”又有医者,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家犹我之脚也簇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遣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选自《江盈科集?任事》,有删节)
1.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里中有脚疮者_____________
使治_____________
③跪而请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噫 脚 入 邻 家 犹 我 之 脚 也 簇 在 膜 内     然 亦 医 孝 之 事 也。   
(3)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此文后,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明白了哪些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精段精析。
阅读“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曰:‘诺。’”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
(2)义不***少而***众,不可谓知类。( )
(3)胡不乎?( ) 
2.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采用了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犀利的言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多助之至,天下之(     )
而攻之而不胜(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⑧            
B.①⑧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                   ,中心论点是____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____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成就事业要先经受磨难的句子是 ___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_                     的问题,其中阐述后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           面来论述的。  
5.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死于安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吏或现实生括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精段精析。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子相_________________           
(2)非醴泉不饮_________________   
(3)谓惠子曰________________          
(4)非练实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鹓鶵”、“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惠子相梁》这篇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