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古文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耕 (       )              (2)自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小题3: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答案

小题1:(1)属于 (2)此 (3)相当。 (4)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2分)
小题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他题诗。(2分)(2)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2分)
小题3: 余闻之也∕久(1分)贤于材人∕远矣(1分)
小题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因素:本人天资;后天所受教育;自身学习。(答到两点即可满分)(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古文字词意义的变化,比如“是”现在是判断词,而古文中是“这”。泯然,对才能消失。
点评:本题容易,所学课文,且内容浅显易懂。根据平时学习所记直接解释字词,或理解句意语境结合古文积累解释字词。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奇”是意动用法,译作“感到惊讶”,“宾客”是名词作动词,意为“做宾客”,“或”是古今异义字词,古义为“有的人”。第二句,“利”,是名词作动词:有利可图;“板”能“攀”,“拉”的意思;“环谒”:四处拜访。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做过翻译练习,对句子内容比较熟悉。文言句子的翻译有三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清楚,符合原意,三是语法遵循现代语言规范,三是语句要通顺。
小题3:
试题分析:先题解句子的意思,再分析句成分,把句意层次分清楚即可划分节奏。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的意思好理解。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可以根据句子有几层意思来划分,层与层之间划分;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划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要划分(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除外),长的短语,修饰限定部分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多个修饰限定语之间不划。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文中的故事,从“天资与学习”的关系来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尤其重点,知识的更新才能促使才智的发挥。
点评:本题不难,对于此话题学生易于感想。阅读发表感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抓住主要的话题,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核心考点
试题【古文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5分)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虞、虢(ɡuó):周代国名。②垂棘、屈产:古地名,在今山西,分别以产玉石和马著名。③庭实:把贡献、赠送的东西陈列在庭中。④滥:贪求。⑤辅:车子两旁夹车的木。⑥马齿:马的年龄。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荀 息 操 璧 牵 马 而 报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而求道焉(          )      (2)不可也(          )
(3)夫虢之不也,恃虞(          )(4)荀息伐虢,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
译文 :                                                                      
小题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1分)
小题5:选文中的宫之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同为谋臣,善于进谏。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二人进谏技巧的相同之处。(5分)
【链接】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晋侯赏从亡者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3分)
①侯赏从者(    )     ②能如乎(    ) ③以吾过(    )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小题3:细读选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之         鼓:
(2)小惠未        徧:
(3)彼竭我        盈:
(4)既,公问其故   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迁缓,望之如偃赛老儒。一日,稚①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②,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①:美好不粗俗。②针黹:针线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小题1: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
                                                                              
小题2: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王长年智斗倭寇
(明)朱国桢
古称操舟者为“长年”[1]。王长年,闽人,失其名。自少有胆勇,渔海上。嘉靖己未,倭薄会城大掠[2],长年为贼得,挟入舟。舟中贼五十余人,同执者男妇十余人,财物珍奇甚众。
贼舟数百艘,同日扬帆泛海去。长年既被执,时时阳为好语媚贼,酋长亲信之[3];又业已入舟,则尽解诸执者缚,不为防。长年乘间谓同执者曰:“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皆泣曰:“幸甚!计安出?”长年曰:“贼舟还,将抵国,不吾备,今幸东北风利,诚能醉贼,夺其刀,尽***之,因捩舵饱帆归[4],此不可失也。”皆曰:“善!”
会舟夜碇海中,相与定计,令诸妇女劝贼酒。贼度近家,喜甚。诸妇更为媚歌唱,迭劝,贼叫跳欢喜,饮大醉,卧相枕藉[5]。妇人收其刀以出。长年手巨斧,余人执刀,尽斫五十余贼[6],断缆发舟。旁舟贼觉,追之。我舟人持磁器杂物奋击[7],毙一酋。长年故善舟,追不及。日夜乘风举帆,行抵岸。长年既尽割贼级[8],因私剜其舌,另藏之。挟金帛,并诸男妇登岸。
将归,官军见之,尽夺其级与金。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9],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零舟首虏,生口具在[10],请得上功幕府。镇将大喜,将斩长年,并上功。镇将,故州人也[11]。长年急,乃作乡语,历言***贼奔归状。镇将唶曰[12]:“若言斩贼级,岂有验乎?”长年探怀中藏舌示之。镇将验贼首,皆无舌。诸军乃大骇服。事上幕府。中丞某,召至军门复按[13],皆实。用长年为裨将,谢不欲。则赐酒,鼓吹乘马,绕示诸营三日,予金帛遣归。并遣诸男妇。而论罪官军欲夺其功者[14]
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选自《涌幢小品》)
【注释】[1]长(zhǎnɡ)年:船工。[2]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此指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江浙一带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即倭寇。会城:指福建省会福州。[3]酋长:倭寇的头目。[4]捩(liè):掉转。饱帆:乘风鼓帆。[5]枕藉:纵横相枕而卧。[6]尽斫:全部地砍***掉。[7]磁器:瓷器。[8]级:首级,人头。[9]类夷人:像貌类似倭寇。[10]“零舟”二句:残留的船,贼寇的人,活捉的人,一一在此。[11]故州人:原本是同州人,即同乡。[12]唶(zè):大喊。[13]军门:总督或巡抚官署。复按:复察。[14]“而论罪”句:对企图夺功的官军,依军法定罪。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2分)
(1)倭会城大掠     薄:
(2)同日扬帆泛海   去:
(3)舟夜碇海中     会:
(4)贼近家,喜甚   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妇人收其刀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头抢地耳
B.旁舟贼觉,追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长年秃黄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D.用长年裨将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信然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若等思归乎?能从吾计,且与若归。
(2)长年今尚在,老矣,益秃,贫甚,犹操渔舟。
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王长年有勇有谋。文章是如何表现他过人的胆识的?(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