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过度喝白酒浪费粮食,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酿酒而用掉的粮食达
400亿斤。这个数字是惊人的。①因为海喝,所以因酒宴还倒掉许多粮食。然而,白酒的生产迄今似乎还没有趋缓的意思。②目前我国的白酒生产已超过了消费需要,啤酒的生产基本上也是供不应求。③既然如此,就要调整消费结构,倡导消费的合理性和文明性。④酒的增加意味着粮食的减少,加上近几年各地经济建设上马项目多,占用了大量耕地,更使节约粮食成了刻不容缓。节约粮食固然有多种渠道,但节制喝白酒,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①
②
③
④
答案
②将“供不应求”改为“供大于求”(供过于求)
③删除此句
④在“刻不容缓”后加“的大事”
核心考点
试题【下面一段话有四处毛病,请按序号依次加以修改。 过度喝白酒浪费粮食,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酿酒而用掉的粮食达400亿斤。这个】;主要考察你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而且能够增强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
②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
③我们要树立“通城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的主人翁姿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假如生命是树,它将心无旁wù( )地把根扎向大地深处,无论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而在戈壁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拔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①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②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③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说明应怎样修改。
国务院规定,自2008年6月1日起,①在所有超市、市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有资料显示,②此规定将使塑料购物袋的总体使用量减少2/3左右,③即每年可以减少使用塑料袋超过100万吨。专家认为,在利用经济杠杆引导公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同时,④还需要进一步生产和研发相关替代品。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最新试题
- 1如图,在△ABC中,∠C=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若DC=3,AB=8,则△ABD的面积是( )A.3
- 22007年10月2日,联合国纪念第一个国际非暴力日。选择这一天是印度独立运动领袖以及非暴力思想和策略的创始人圣雄甘地的生
- 3宇航服为保证宇航员在失重条件下血液能正常运输,受到了哪种动物的启示 [ ]A.蜘蛛 B.蝙蝠 C.长颈鹿 D.萤
- 4He wrote the new word many times, but he ________ couldn"t
- 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B,水平推力F作用在木块A上,用FAB表示木块A、B间的相互作用力,下列说法
- 6我国现行宪法由________构成。 [ ]①序言 ②总纲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④国家机构 ⑤
- 7Where were you just now? ________ Jack called you on the pho
- 8位于美田马萨诸塞海岸附近的一个葡萄园小岛上的居民都用英语和手语进行交流.大概从1700年到1900年的200年间,岛上发
- 9所有的自强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人生的理想而执著追求。[ ]
- 10一位科学家选了两块土质一样的地进行实验。对其中一块地未加任何处理,而在附近的另一块地上则喷洒了某种***虫剂。他在两块地上各
热门考点
- 15的相反数是( ).A.-5B.5C.0D.
- 2如图,AE是△ABC的中线,已知EC=6,DE=2,则BD的长为( )A.2B.3C.4D.6
- 3如图,已知圆上的弧,过C点的圆的切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E点,证明:(1)∠ACE =∠BCD;(2)BC2=BE×CD。
- 4河南大部分地区位于( )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亚热带
- 5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于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分别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使物体都从静止开始运动到最后停下,如果物体在两种
- 6甲丢了一支钢笔,乙在同学中散布钢笔是丙偷的谣言;丙为了报复乙,启封偷看了乙的信件;甲和乙联手将丙打成轻伤,数天后甲的钢笔
- 7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曲线如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中适于作为生产用菌种的时期是[ ]A
- 8印度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被称为“雨极”,其降水类型是( )A.锋面雨B.对流雨C.台风雨D.地形雨
- 9【题文】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1)他这段时间的逆反
- 10That hero who died in the war was so brave that he never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