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玄武区一模难度:来源:
答案
核电站可以通过获取核能,来缓解能源危机.它的原理是通过核裂变来进行的.
故答案为:风能,核裂变.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A.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人类可以无尽地开发利用 |
B.煤、石油是当今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它们是不可再生能源 |
C.如果大量利用太阳能,可能使太阳能在短期内消耗完 |
D.水能和风能可以从自然界里得到,是不可再生能源 |
A.煤 | B.石油 | C.核能 | D.水能 |
近年来,由于传统能源消耗量的迅速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国家大规模地开展了新能源的探索工作,其中氢能是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氢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时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烟尘和硫氧化物,其燃烧生成物是水,不破坏地球的物质环境.人们对氢能技术开发寄予了很大期望.
氢能开发利用首要解决的是廉价氢源问题.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制取氢气,国内虽已大规模的生产,但从长远观点看,这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非化石燃料中制取氢气才是正确的途径.在这方面电解水制氢已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研究降低制氢电耗有关的科学问题,是推广电解水制氢的关键.目前科学家们认为高效率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如果能用太阳能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
(1)从能源分类角度来看,氢能源属于______次能源.
(2)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______和______等.
(3)为了获得氢能源,必须采用先进的方法,以下所提供的方法中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
A、由热电站提供电力电解水.
B、改进以焦炭和水制水煤气的方法
C、利用太阳能分解水
D、使用炽热的铁和水蒸气反应制得.
(4)氢作为能源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______和______等优点.、
A.水能、石油、核燃料 | B.风能、水能、太阳能 |
C.煤炭、石油、天然气 | D.风能、地热能、天然气 |
最新试题
- 1如图所示,平台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5m,一质量为m=1kg的小球从平台上A点以某一速度水平抛出,测得其运动到B点时的速
- 2老师讲课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 3(-6)2的平方根是[ ]A.-6 B.6 C.±6 D.
- 4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发现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
- 5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千米的地图上,两地的实际距离为50千米,图上距离是( )A.2.5厘米B.5厘米C.10厘米
- 6简答(11分)据新华社报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03302亿元,有人认为居民储蓄越多越好。请简要说说你
- 7观察表中顺序排列的等式,根据规律写出第7个等式是( )。
- 8某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H2XO4,这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A.HXB.H2XC.XH3
- 9理解,是春天的暖风,夏天的雨水,秋天的明月,冬天的太阳;理解他人,可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化仇恨为凉解。这说明
- 10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祥和如意乐洋洋”
热门考点
- 1(2分)右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
- 2 在△ABC中,若,则三角形的形状为 (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
- 3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
- 4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种植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小麦B.水稻和粟C.粟和小麦D.水稻和玉米
- 5研究物体运动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在物理学中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等效替代B.理想化模型C.控制变量
- 6根据公式R=U/I,对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
-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孔明曰:“亮闻孟起世之虎将,若与翼德
- 8多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但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却基本上是选择面向全民所有制单位
- 9电影《致青春》让人思念青春,更珍惜现在的拥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或曾拥有过青春,那时的喜悦或忧伤、拥有或失去、甘愿或悔恨,
- 10下列各组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5)与﹣5B.﹣(+5)与﹣5C.﹣(﹣5)与+(﹣5)D.﹣(+5)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