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8分 每小题各2分)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8分 每小题各2分)
请回答: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
(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
(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案
(1)东汉末年;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五个中任意三个;西晋后期。
(2)北方战乱。
(3)影响: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内迁的准确认识,解题时注意“开始迁往中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央为分化和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力量,并且补充兵源劳动力;我国出现了寒冷的天气,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开始内迁,西晋后期民族内迁达到高潮。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带来影响的准确理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人口南迁对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4)问,主要考查人口南迁带来的积极影响,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人口的迁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南方经济的发展
核心考点
试题【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8分 每小题各2分)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我国古代第】;主要考察你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好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南方生产力先进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④D.①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电视剧《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走西口”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曾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③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④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A.①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财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
——《汉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中描述的江南状况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面对材料一叙述的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举一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2分)(4)通过阅读上面的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