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四 新青年杂志图片与陈独秀肖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什么运动?(2分)这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2分)该图片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哪一口号(2分)
(2)材料二中英勇就义的人是谁?(2分))他就义前所说的“贼”是谁?(2分)
(3)材料三是中国哪一资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纲领?(2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什么,成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
(4)新青年的创办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2分)
(5)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2分)
答案
(1)洋务运动 维护清朝统治 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强
(2)谭嗣同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
(5)近代化的探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先进的中国人探索过程的认识,解题思路如下:
(1)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回答是什么运动以及该运动的目的,性质和反映这一运动的口号,根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所以其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所以口号是“自强”。
(2)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图片回答英勇就义的人以及就前说的“贼”是谁,观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谭嗣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致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因此“贼”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三回答是那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纲领,,后来孙中山有把它阐发为什么从而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的十六字纲领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四的图片回答新青年的创办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根据图片中的“新青年杂志图片与陈独秀肖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队兴起。
(5)要求学生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主题,分析材料,从材料一的洋务运动到材料四的新文化运动,说明了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政治,思想近代化的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只要识记住这些知识点,然后在归纳主题,不难得出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观察下列图片与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四 新青年杂志图片与陈独秀肖像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主要考察你对洋务运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四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1)请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核心主张。
(2)上述前三则材料,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经历了哪些变化?
(3)材料四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三 ***说:“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他们在前后期的口号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起因。康有为主张效仿的国家是哪一个?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失败后,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醒国人的“壮士”是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上井冈山。他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是谁?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了什么口号?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丰功伟绩”?
(3)从材料三中,列举“新型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材料一:如下图:
图一:“师夷长技” 图二:变法图强 图三: 孙中山 图四:陈独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一一康有为《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4分)
(2)图三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分)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4分))
最新试题
- 1下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E是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1)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
- 2鸳鸯湖棹歌(十二)(4分)清·朱彝尊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注释:鸳鸯湖:即南湖
- 3期中考试以后,班长算出了全班40个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如果把M当成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40个分数一起,算出这41
- 4已知函数,. (1)求函数在上的最小值;(2)若存在是自然对数的底数,,使不等式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 5如图,直线y=k和双曲线y=kx相交于点P,过P点作PA0垂直于x轴,垂足为A0,x轴上的点A0,A1,A2的横坐标是连
- 6在托盘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分别注人足量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向左边烧杯中加入10克金属锌,向右边烧杯中加入10克金
- 7The boy ______ blue pants _____ my student.A.in … is
- 8计算(-2a)·3a的结果是( )A -6a B-6a C12a D6a
- 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 10点P在∠MAN的平面上,现有等式∠PAM = ∠MAN, ∠PAN = ∠MAN, ∠PAM = ∠PAN, ∠MAN
热门考点
- 1如图12甲所示是小明同学安装的家用调光灯电路图,所用灯泡如图12乙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210Ω,求:⑴该灯泡正
- 216x2-25=0.
- 3校广播站要招聘小记者了,假如聘请你来当小考官,你将问应聘者哪些问题呢?请根据提示再设计两个问题。我设计的问题:_____
- 4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家住香格里拉小区的赵小勇突击复习到凌晨一点。第二天因为妈妈喊他起床晚了一点,便冲妈妈大喊“怎么不早点
- 5有了新家,开始想念飘雪的日子。甚至一直从夏到冬地盼着,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巢,在第一场雪到来之前,早早地蜷缩于蜗居,提前营
- 6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某校高中学生在图示地区进行了野外天文、地质、植被、聚落等综合考察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7 you are aware of the trick used in advertisements
- 8设复数a+bi(a、b∈R)满足(a+bi)2=3+4i,那么复数a+bi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二象限
- 9请你用所给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小题1:My parents and I _______________ (go) on
- 10阅读理解 An idea that started in Seattle"s public library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