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俄国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基础选择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俄国侵略中国的史实。据题意和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蚕食中国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国家是俄国。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核心考点
试题【清朝因版图形似枫叶而得名“枫叶之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不费一枪一卒就蚕食这片“枫叶”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主要考察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美国 | B.英法联军 |
C.八国联军 | D.日本 |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①、列强的侵略 ②、改革开放和科技兴国
③、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求索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独立、民主、富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材料1、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列强不断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反抗本国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还是中华民族不断学习西方文明、探索中国光明前途的历史。
材料2、近50年来,中国人渐渐认识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选自梁启超1923年著作《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写出1840年---1900年列强侵略中国而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史实两例,这些战争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2)写出1840年---1900年间列强在中国犯下的恶行两例。(4分)
(3)依据所学,写出近50年来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 “器物”、“制度”和“文化”的不足所进行探索两例?(4分)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最新试题
- 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的能量增加B.氢原子的
- 2碘具有升华的性质,利用该性质可用于指纹鉴定,因为A.汗液中有AgNO3,可以与碘生成黄色沉淀B.汗液中有NaCl,可以与
- 3若,则的夹角为( )A. B C. D.
- 4下表是KCl的溶解度数据,请分析回答:温度/℃10203040溶解度/g31.034.037.040.0(1)20℃时,
- 5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人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有利于扩
- 6杭州市萧山区一条刚改造完成的园区公路,交工半月即砸掉重建,耗资千万元建成的沥青车道瞬间变成了“地基”。事实上,诸如萧山这
- 7升降机从地面由静止开始向上作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当升降机速度为-4m/s时,离地的高度为______m;经历的时间
- 8朱德曾题写过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诗圣”是指 [ ]A.李白B.杜甫 C.白居易D.王维
- 9求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 10甲、乙两人从4门课程中各选修2门,则甲、乙所选的课程中至少有1门相同的概率为( )A.B.C.D.
热门考点
- 1加“硒”食盐中添加有亚硒酸钠(Na2SeO3),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2
- 2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
- 3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流进太平洋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B.地势西高东低C.土地面积广大D.气候类型多样
- 4若干桶方便面摆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是它的三视图,则这一堆方便面共有( )桶.A.10B.9C.8D.7
- 5(普高完成)用电子式写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HCl:______NH3:______KCl:______CaBr2:__
- 6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若α⊥β,m⊥α,则( )A.m⊥βB.m∥βC.m⊂βD.m∥β或m⊂β
- 7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记,, .(1)若,且对任意,三个数组成等差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证明:数列是公比为的等
- 8若a,b,c均为正数,且a+b+c=6,对任意x∈R恒成立,求m的取值范围.
- 9情景交际。根据对话情景和内容,从对话后所给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 Hello,
- 10— Who is your favorite writer?— Mo Yan. I like writers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