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历史试题 > 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达思想的活跃。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达思想的活跃。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论语.述而》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四:“以法为本”
请回答:
(1)这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哪四家学派的主张?(4分)
(2)材料一是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位思想家在思想和教育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4分)
(3)上述四家学派的主张,哪一学派的思想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并被秦国的国君所采用?哪一个人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分)
答案

(1)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墨家学派、 法家学派( 每家一分,共4分)
(2)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分) 教育:他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主张学生“温故而知新”。( 2分)(答出其意即可)
(3)法家( 2分)孔子(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要求学生回答四则材料反映了那四家学派主张,材料一的出处是《论语》,由此判断是儒家思想,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想和,前后相随”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判断是道家思想,材料三中的信息是“兼相爱,交相利。”判断是墨家思想,材料四中提到了“法”。判断是法家思想。
(2)要求学生回答是那位思想家,并概括这位思想家的思想和教育贡献,根据材料一的出处《论语》判断,这位思想家是孔子,思想方面提出仁的思想,教育方面,创建了很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等影响到现在。
(3)要求学生回答法家和儒家学说的命运,法家学说由于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后来法家思想被秦国采用,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家从不同的利益和阶级出发,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学们对其中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派别的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好好掌握。
核心考点
试题【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后来很多人仍然用这个词语表达思想的活跃。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主要考察你对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   )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的是(   )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1)材料一选自哪部著作?这部著作记录了哪个人的言论?它的主要思想由哪两部分组成?(4分)
(2)请列举材料一中人物在教育方面的两项贡献(2分)
(3)材料二这些话是谁说的?你还知道他的什么主张?(2分)
(4)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说这些话的人都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思想主张是(    )
A.“兼爱”“非攻”
B.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林木不可胜用也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春秋时期鲁国人
B.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他把自己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D.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