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干冰”就是固体冰,化学式为H2O |
B.纯碱不是碱,而是盐,其水溶液pH>7 |
C.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明显降低 |
答案
解析
B、纯碱为碳酸钠,其溶液呈碱性
C由于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且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
D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选A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干冰”就是固体冰,化学式为H2OB.纯碱不是碱,而是盐,其水溶液pH>7C.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D.】;主要考察你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案例一:2012年3月16日“南风天”,我市一夜87人发生煤气中毒。
案例二:有一居民不看产品使用说明书,就用含盐酸的“洁厕灵”与含次氯酸钠(NaClO)的碱性“84消毒液”混合使用,结果两者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白色泡沫,同时有黄绿色的刺鼻的有毒氯气生成,导致中毒。
请回答:
(1)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煤气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2)通过两则案例,你想对家人或他人说些什么?
(3)请写出盐酸与次氯酸钠(NaCl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O和COad不是同种物质 |
B.该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
C.从反应效果看,CO与O2不用点燃反应也能进行 |
D.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汽车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
生成CO2 生成CO2和CO 生成CO
0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A.CO | B.CO2 | C.CO和CO2 |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
A.它们都能溶于水,生成酸 | B.它们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C.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 | D.它们都是纯净物 |
A.C02 | B.CO | C.H2 | D.02 |
最新试题
-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D与抛物线y=-x2+bx+c交于A(-1,0)和D(2,3)两点,点C、F分别为该抛物
- 2将一定数量当年采收的小麦种子放在敞口的空瓶中,种子不会萌发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氧气B.缺少阳光C.缺少水分D.缺
- 3初中三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陈东同学确定了下列研究题目,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4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青藏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点是“高”“寒”B.青藏地区是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
- 5What the boy enjoys _____ to have a room of his own.A.beingB
- 6附加题(5分)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①陂(bēi):池塘。②
- 7在0,-1,∣-2∣,-(-3),5,3.8,,中,正整数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 8使用电池的时候,不允许用导线把电池两极连接起来,是因为( )A.这样连接电路不通B.这样连接在导线中产生很大电流,电池
- 9实验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克?
- 10据环保部门测定,我国一些大城市的酸雨pH=3.5。在酸雨季节铁制品极易腐蚀,则在其腐蚀中正极主要发生的反应是[
热门考点
-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
- 2为得到函数的图像,只需将函数的图像 ( ),A.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B.向左平移个长度单位C.向右平移个长度单位D.
- 3三 峡(10分)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 4在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时,第一步操作应A.在常温下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形成浓溶液B.在常温下将混合物溶于水中形成稀溶液
- 5某校数学教研组为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高一600人、高二680人、高三720人中,抽取50人进行问
- 6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A.(±3,0)B.(±4,0)C.(0,±3)D.(0,±4)
- 7根据句意和所给的首字母提示写出单词。1. After taking part in the 5000-meter rac
- 8阅读理解。MARIO: Today is my sister"s birthday. She is twenty-one
- 9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
- 10近年来,台湾地区流行乐坛频传“买榜”事件(指出钱购买排行榜名次)。“买榜”现象,如内地歌坛“假唱”一样,屡禁不止,成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