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实验室常采用二氧化锰或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O2 |
B.粗盐提纯的实验,在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是为了防止液体四处飞溅 |
C.实验室常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
D.NH4H2P04不是复合肥料 |
答案
解析
B、在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是为了加快溶解的速度,故B错误;
C、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和二氧化碳,但硫酸钙微溶于水,反应很快停止,故C错误;
D、NH4H2P04含有氮、磷元素,是复合肥,故D错误;
故选A.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室常采用二氧化锰或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O2B.粗盐提纯的实验,在溶解时使用玻璃棒是为了防止液体】;主要考察你对测量容器-量筒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时先预热 |
B.在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用玻璃棒搅拌 |
C.气体发生装置在盛装药品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用小烧杯盛装 |
A.用10mL量筒取了7.4mL水 |
B.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小苏打样品的质量为16.7g |
C.用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
D.用pH试纸测得某次酸雨的pH约为6.5 |
(1)若需要配制500 g质量分数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松籽浸种试验。配制该溶液时,必须用到图中仪器C和(选填仪器字母代号) ,还需要图中没有的仪器 。
(2)粗盐中主要杂质为不溶物及少量的CaCl2和MgCl2。进行粗盐提纯实验时,要进行过滤操作,此操作除需要用到图中C、D仪器外,还需要图中没有的玻璃仪器: 和玻璃棒。过滤后,滤液中溶质除NaCl外,还有少量的 。
A.浓硫酸稀释 | B.点燃酒精灯 | C.称量氯化钠 | D.蒸发 |
A.倾倒液体 | B.读取液体体积 | C.检查气密性 | D.稀释浓硫酸 |
最新试题
- 1不论正确的意识或错误的意识,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考察,其共同点是:A.都是人的主观映象B.都是人脑的产物C.都是根源
- 2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圆上的两点(不与A、B重合),已知BC=1,tan∠ADC=,则AB=( )。
- 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的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该景观图最有可能位于我国下列哪个地区?[ ]A、青藏高原区 B
- 4 _____ from the table, he made a suggestion that we _____som
- 5某县政协委员把县政府承诺的2009年28项民生工程任务作为自己监督的重要内容;同时,该县审计局派出多人次审计人员,对政府
- 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连接的电铃电路,开关闭合后,电路中始终有电流,但电铃只响一声就不再响了,原因是( )A.电磁铁始终没有
- 7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诓骗蟠(pān)桃志在必得面面相觑(qù)B.诘难嗔(chē
- 8(2013·南京三模)—Sorry,it’s already 6 o’clock.I have to be off fo
- 9下列情况中加点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 )A.研究从成都开往南京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B.观察汽车通过某一路标的时间C.研
- 10下列数据接近实际的是( )A.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0mmB.1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600gC.人体的安全电压是220VD.
热门考点
- 1下列汽车标志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B.C.D.
- 2已知,在△ABC中,∠A、∠B均为锐角,CD为高,若ADDB=AC2BC2,则△ABC为(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
- 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是2:1 B.a试管中的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 4At your company there are a few machines similar to des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B.在稀溶液中,1mol酸跟1mol碱发生中和反
- 6近年来,全球各地强震不断,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完成以下小题。小题1:地震来临时,教室里的学生应采取的
- 7如图所示,滚摆在下降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该实验表明______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古 渡朱以撒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
- 9我国某区域的主导产业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木材工业一蘑菇养殖一采石。据此回答1-2下题。1.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见
- 10I"m very thirsty. I want some_______.[ ]A. chicken B. 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