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2)t3℃时,将n gA物质溶解在m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请写出100. s. m. n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式(要求写三个):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00:s=m:n; (100+s):s=(m+n):n ;(100+s):100=(m+n):m(答案不唯一)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认真观察曲线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从一定量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取出,剩余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主要考察你对溶解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⑵ 30℃时,甲的溶解度 乙的溶解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⑶ 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乙固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填“冷却”或“蒸发”)
B.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2007年12月22日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成功打捞出水。下图是古船上的一些文物图片。
②古沉船上铁锅生锈的主要原因足铁与_______、______等物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2)小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防止木质文物变形的常用方法是:将明矾结晶在木质纤维间隙中。受资料启发,他在家里尝试做明矾的结晶实验,具体做法及现象如下图。
B.50℃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C.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要使乙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冷却乙的热浓溶液
(2)等质量Na2CO3、NaCl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
(3)冬天捞碱的原因是由于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___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夏天晒盐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使NaCl晶体析出。
①升高温度,使NaCl溶解度增大 ②风吹日晒.使溶剂蒸发
最新试题
- 1某同学利用闪光照片研究平抛物体运动,他记录了小球沿水平桌面运动并抛出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若图中每一正方形小格的边长为1
- 232. I ____ what he said, but I don’t _____ him.A.believe, be
- 3—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want to help you? — ______ alwa
-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材料二:19
- 5某稀盐酸溶液50克与6.9克纯净的K2CO3 固体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1)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克?(2)该盐酸溶液
- 6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致癌物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
- 7Liu Qian, a magician from Taiwan, ______audience of thousand
- 8材料一:胡锦涛在参观“走进世博会”展览时强调要举全国之力,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材料二:2010
- 9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必须与木板平行B.两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 10德国哲学家歌德曾这样评价伏尔泰和卢梭:“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则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赫尔岑说得更为坦率:“当伏尔
热门考点
-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藏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藏族的祖
- 2比较大小:﹣( )﹣.
- 3小明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 4硫酸厂排放的废液中含有硫酸,若我们用碳酸氢钠与它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用塑料桶盛放应将它放在室温大棚的__
- 5如图所示,是小臣同学改进后的探究甲、乙两种不同液体吸热能力大小的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即:R甲 = R乙。(1)实
- 6My mother through her fine example instilled(慢慢灌输) within me
- 7下表给出四种不同溶质在X、Y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X、Y两种溶剂互不相溶,若要用X萃取Y中的四种溶质,下列各组中,萃取
- 8已知A={x|x+1>0},B={-2,-1,0,1},则(∁RA)∩B=( )A.{-2,-1}B.{-2}C.{-
- 9复数的共轭复数是( )A.B.C.D.
- 10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 ]A.2-乙基戊烷 B.1,2-二甲基己烷C.2-甲基-4-乙基庚烷D.2,3-二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