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江西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2)50℃时把三种物质各10克完全溶于水需要水的量最少的是_________。
(3)40℃时40克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克水中得到的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
(4)若乙物中含少量的甲物质为了提纯乙物质,现有两个方案:①是冷结晶后再过滤②是加少量热水溶解后再过滤。能达到目的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甲
(3)70克
(4)②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填空:(1)2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2)50℃时把三种物质各10克完全溶于水】;主要考察你对溶解度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B.将t2℃,C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⑵30℃时,30g乙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不断搅拌,充分溶解后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___g。
⑶30℃时,甲、乙两物质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2)t1℃时,将1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的溶液是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使t2℃时C物质的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任填一种方法)。
(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
①水的质量 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 ③KNO3的质量分数 ④30℃时KNO3的溶解度 ⑤溶液的质量
Ⅰ.在该不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填序号,下同)。
Ⅱ.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____________。
B.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将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甲、乙的两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最新试题
- 1某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以下两种摆放方式:(1)当有n张桌子时,两种摆放方式各能坐多少人?(2)一天中午餐厅要接待
- 2对于下列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轨迹对任何观察者来说都是不变的B.加速度恒定的运动可能是曲
- 3(14分)在自然观上存在着哪些对立的观点?请简要说明。
- 4 瑞典的旅游业有点特殊,游客在这里过夜的人数占总旅游人数的90%以上,而且往往第二天一早就离去,其原因是[
- 5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的划分依据是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划分依据是
-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既以非之 B.谨上为凿一门 C.众闻则非之 D.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之中
- 7已知复数z1=1+i,z2=1+bi,i为虚数单位,若为纯虚数,则实数b的值是( )A.1B.-1C.2D.-2
- 8书面表达。 假设你是张林。近段时间,你读了许多有关洪战辉的感人故事,还听了他的报告。你很想把他的事迹告诉远在美国
-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
- 10选出下列多音字读音一致的一项 [ ]A.中肯 中意 中伤 中看B.简称 称职 自称 称道C.巷道
热门考点
-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
- 2如果沿北回归线从东向西穿越亚洲,所经过地区的气候类型依次为( )A.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
- 3学校组织了一次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八年级(1)班的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项目人数阅读情况怎样阅读经常偶尔从不测览抄词句作批注
- 4(1)计算:-42-|1-3|+12+2sin60°(2)解方程:x-1x2+x+2=2xx+1.
- 5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A.稀盐酸B.石灰水C.食盐水D.水
- 6材料一: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906亿元
- 7下列关于美国、日本政体共同点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国都实行两党制B.三权分立是两国权力运作的共同原则C.两国元首都
- 8【题文】参照下列现代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以“夏”或“冬”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春一夜箫声 吹红了姑娘的唇绿色不是
- 9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C + O2CO2 B.Zn + 2HCl == ZnCl2 + H
- 10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差错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谢:感谢C.贫贱有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