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空气的成分 > 在标准状况下,已知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求空气中氧气所占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提示: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3克/升,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标准状况下,已知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求空气中氧气所占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提示: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3克/升,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
答案
设空气的体积为1L,因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所以氧气体积为0.21L,
空气的质量=1L×1.293g/L=1.293g,
氧气的质量=0.21L×1.429g/L=0.3g,
所以空气中氧气质量分数=
0.3g
1.293g
×100%=23.2%.
答:空气中氧气所占的质量分数约为23.2%.
核心考点
试题【在标准状况下,已知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求空气中氧气所占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提示: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3克/升,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主要考察你对空气的成分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用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所含的组分:
(1)小白鼠可以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空气可以做制造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3)夏天盛放冰棍的杯子外壁有一层小液珠凝结,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的内壁有一层白膜附着,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两种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第一种方法是用可燃物在一定体积的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给铜丝加热的方法,装置分别见图:

(1)在方法一中,燃烧匙内的药品应该选取下列三种物质中的______.
A铁粉B木炭C红磷
根据你的理解和考虑,用方法一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对燃烧匙内物质的要求是①______、②______.
(2)小华同学用方法一进行实验,他先检查了装置的气密性,结果不漏气,在燃烧匙中加入了足量的正确药品,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放入广口瓶中,熄灭后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发现水沿导管进入广口瓶的体积约占
1
5
,由此得到的关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
5
.广口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从本实验可以得到的关于这种剩余气体的结论是(只需写出一条即可)______.
(3)小风同学用方法二进行实验.他用酒精灯给玻璃管加热,同时不断交替推拉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该方法的原理是:铜丝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反应.若两个注射器内空气的体积约为20mL,小风的操作和装置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则实验结束后两注射器内剩余的气体的总体积约为______mL,实验过程中交替推拉活塞的目的是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红磷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按如图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要达到实验目的,反应物或装置方面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答出一条即可)该实验还可说明氮气具有哪些性质?(答出一条即可).写出该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按要求写符号和反应的表达式:
(1)如图空气组成示意图中,气体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A、B、稀有气体、C、其它气体和杂质.写出A、B、C三种气体的符号.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在符号KMnO4中,K表示______元素;氯酸钾中含有氯元素,氯元素的符号是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___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
生成有毒气体的化合反应: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在导管口系一个有很多小孔的气球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成5等份,并作好标记;
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红磷稍过量,目的是______;
(2)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由此你还可以得到氮气的一些性质:物理性质______;化学性质______.
(4)若实验中进入集气瓶的水不足容积的五分之一,可能原因主要有:①______;②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