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A.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 |
B.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 |
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和硫酸铵混合使用 |
D.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应尽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A、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可以减少因开车而产生的空气污染物,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正确,B、防止“白色污染”,不能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否则空气污染,而应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错误,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但不能与硫酸铵混合使用,因为会反应产生氨气,使肥效降低,错误,D、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但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不能吃含微量元素的营养补剂,错误,故选A
核心考点
试题【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外出是较为低碳的出行方式B.防止“白色污染”,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主要考察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 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
C.氧气和臭氧是同种物质 | D.氧气和臭氧是同种单质 |
A.食物腐败变质 | B.分离液体空气制氧气 | C.水结冰 | D.海水晒盐 |
A.用稀硫酸除铁锈 | B.氧化钙用作干燥剂的过程 |
C.由乙烯聚合成聚乙烯 | D.干冰升华 |
A.镁带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
B.在氧化钙中加入适量的水,会放出热量 |
C.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
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时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元素和H元素 |
最新试题
- 1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开始于: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2(5分)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得到如图一段纸带,测得AB=7.65cm,BC=9.17cm。已知交流电频率
- 3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西临太平洋,安第斯山纵贯秘鲁南北,将该国天然分割为三个
- 4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满足,且的面积为.⑴求的值;⑵若,求的值.
- 5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3题。 1. Where was the man born? A. Florida B. Ch
- 6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
- 7设双曲线x2m2-y2n2=1(mn≠0)的右焦点与抛物线y2=8x的焦点相同,离心率为2,则此双曲线的方程为_____
- 8下列四幅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图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应该是( )A.中国地图B.亚洲地图C.湖北省地图D.黄冈市地图
- 9已知△ABC中,∠BAC=60°,将△ABC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 40°,如图所示,则∠BAC′的度数为______.
- 10生物体的不断长大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即细胞分裂。下列各项不发生在体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是()A.遗传物质的复制B.细胞质被分成
热门考点
- 1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事例中没有应用这一特性的是( )A.让热水流过暖气片来取暖B.城市修建人工湖,减弱“热岛效应”C.
- 2某潜水艇在海面下隐蔽跟踪某个目标,有时要下潜或上浮一些,但都未露出水面.若下潜时所受重力为G1、浮力为F1;上浮时所受重
- 3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
- 4已知函数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是偶函数B.是增函数C.是周期函数D.的值域为
-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
- 6博客是在网络上进行智慧碰撞、心灵沟通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对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假设下面的问题发布在某博客上
- 7现有下列短周期元素性质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元素编号元素性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原子半径0.741.601.521
- 8(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广东
- 9(12分)如图所示,长为R的不可伸长轻绳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连接一只小球,小球与地面间的距离可以忽略(但小球不受地面支持
- 10价值能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的( )A.精神磨损B.无形磨损C.由于使用而引起的有形磨损D.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