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0时45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7.1级地震,致使5人受轻伤.日本列岛正好坐立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当太平洋板块向西水平运动时,就会横冲至亚欧板块的下面,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之下,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产生火山爆发现象与地震.因此,日本会变为火山、地震的活动频繁地带.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四川汶川地震位于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上.
(1)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日本处于______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2)由材料可以看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______.
A.板块内部 B.地壳比较稳定的地带 C.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D.岩层褶皱、断裂地带
(3)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①是环太平洋地震带,②是______地震带.
答案
(2)(3)世界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故答案为:(1)太平洋;(2)C;(3)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08年5月8日0时45分,在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发生7.1级地震,致使5人受轻伤.日本列岛正好坐立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主要考察你对走进国家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北海道 | B.本州 | C.九州 | D.四国 |
A.铁矿资源丰富 |
B.耕地广阔,农业发达 |
C.煤炭等能源充足 |
D.岛国、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
A.这里温和多雨气候适宜 |
B.受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小 |
C.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 |
D.这里矿产资源丰富 |
A.日本人口增长过快 | B.日本住房紧张 |
C.日本人口增长过慢 | D.日本就业压力过大 |
A.ri本海沿岸 |
B.关东平原一带 |
C.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
D.九州岛和北海道岛 |
最新试题
- 1方程:① ② ③④中一元二次方程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③
- 2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7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
- 3如图,在Rt△ABC中,∠C=90。,AC=20cm,BC=15cm。现有动点P从点A出发,沿AC向点C方向运动,动点Q
- 4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3题。 1. Where does the dialogue take place? [
- 5因式分解(1)b2-4a2(2)2a(m-n)-4b(n-m)
- 6已知函数f(x)=x2n+ax的导数f′(x)=2x+3,则数列{1f(n)+2}(n∈N*)的前n项和是( )A.n
- 7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呈淡黄色。某课题组为探究草酸业铁晶体的化学性质, 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1)
-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
- 9下图为“世界上四条著名大河入海口附近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10美国计划2015年再次登陆月球,继而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给人类登陆火星作准备。为了早日实现梦想,1992年美国进行了第一次
热门考点
-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动力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到利用自然力的变化。右图中的生产工具使用的动力是( )A.人力B.畜力C.自然
- 2要使分式x-3x+3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______.
- 3已知某人用12.1万元购买了一辆汽车,如果每年需交保险费、汽油费合计一万元,汽车维修费第一年为0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比
-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氧气比负极产生的氢气多。B.白磷自燃产生大量的白烟C.铝丝伸
- 5下列事件,你认为是必然事件的是( )A.打开电视机,正在播广告B.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C.今年的正月初一,成都的天
- 6 新华网北京2008年12月15日电:备受海内外瞩目的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及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三通”
- 7阅读并回答问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 8在一次物理课外科技活动中,老师为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电子器件,只知道该新型电子器件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的比值
- 9如图甲所示为测量电动机转动角速度的实验装置,半径不大的圆形卡纸固定在电动机转轴上,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匀速转动。在圆形卡纸的
- 10被誉为《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