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简答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黄河上游从地势第一阶梯流经第二阶梯,因此______资源丰富,可以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多个水电站;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______高原,因此______严重; 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易形成“______”河,因此修筑堤坝,加固大堤尤为重要.但治理黄河的关键是在上、中游做好______综合治理工作.具体措施是植树、种草、修挡土坡
(2)按序号写出下列地理事务的名称.
支流:①为______河,②为______河.
水利枢纽:③为______,④为______.
答案
故答案为:(1)水能;黄土;水土流失;地上;水土保持;(2)汾;渭;龙羊峡;小浪底.
核心考点
试题【读“黄河水系简图”,回答问题.(1)黄河上游从地势第一阶梯流经第二阶梯,因此______资源丰富,可以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多个水电站;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_____】;主要考察你对河流和湖泊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______山,是我国的母亲河,蕴含着丰富的______ 资源.
(2)黄河流经______游后,产生的泥沙最多,主要来自______高原.
(3)想一想:治理黄河水患,应从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
A.黄河 | B.黑龙江 | C.长江 | D.珠江 |
A.泥沙河 | B.地上河 | C.泥河 | D.凌汛 |
(1)图中支流B是______,位于______省;支流A是______.
(2)黄河以河口和孟津作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请用字母C、D在图中相应位置分别把河口和孟津标注出来.
(3)“黄河百害,唯有一套”,其中的一套指的是位于内蒙古境内,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______平原.黄河为其提供了丰富的______A.泥沙 B.灌溉水源 C.水能资源 D.金矿
(4)黄河下游出现“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5)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历史上水患严重.你认为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______.
A.龙羊峡水电站 | B.青铜峡水电站 |
C.三门峡水利枢纽 | D.小浪底水利枢纽 |
最新试题
- 1下列行为可能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是( )①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排入海洋②沿海地区农民喷洒***虫剂农药③大面积围海造田④全球气
- 2把下图甲所示的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
- 3It was a bad year for films, _______ both quantity and quali
- 4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
- 5下列物质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2B.Na2SO4C.Cl2D.NaOH
- 6函数的定义域为开区间,导函数在内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在内有极小值点共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 7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佛郎克司•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他
- 8“王世豪,王世豪,老班从楼下来了,我听到她讲话了……”林成对王世豪喊道。林成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是班主任来了A.声音的音
- 9At 9 a.m. on October 15, 2003, our country launched (发射) its
- 10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很多,现有SO2、Na2SO3、H2SO4、CuSO4这4 种常见的含硫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1) 为
热门考点
-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蔗糖溶解于水B.食盐水蒸干后出现白色粉末C.饱和石灰水升温后变浑浊D.澄清石灰水在空
- 2散文家董桥曾说“中年是下午茶”。他说:“这顿下午茶是搅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也有人说青年是早晨,那么
- 3I know the dictionary is ______ worth _______ in the shop.[
- 4青藏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 )
- 5阅读理解。 Yao Ming, the center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Men"s
- 6【题文】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完成小题。【小题1】下列四
- 7《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 “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
- 8函数的大致图象是[ ]A、B、C、D、
- 9在数轴上表示数-1的点与表示数+9的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个单位长度.
- 10—Ouch! You hurt me!—I am sorry. But I_____ any harm. I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