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简答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图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______.
(2)美洲东西都濒临大洋,东部濒临的大洋与乙图中字母______相同.
(3)北美洲地形分成三大南北纵列带,乙图中东部A是______.
(4)图中汤姆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
(5)杰克位于汤姆的______方向.
答案
(2)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故东部濒临的大洋与乙图中字母C相同.
(3)北美洲地形分成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乙图中东部A是阿巴拉契亚山脉.(4)图中汤姆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是160°W,20°N.赤道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汤姆在北纬20°纬线上,所以是20°N.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之间,根据观察西半球图可得,汤姆在160°W经线上.(5)杰克位于汤姆的东南方向,根据经纬网判断方向.
故答案为:
(1)北美洲;
(2)C;
(3)阿巴拉契亚山脉;
(4)160°W,20°N;
(5)东南.
核心考点
试题【读西半球及北美洲40°N剖面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______.(2)美洲东西都濒临大洋,东部濒临的大洋与乙图中字母______相同】;主要考察你对陆地和海洋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南极洲 | B.非洲 | C.亚洲 | D.北美洲 |
(1)图中大洋①是______,②是______;国家③是______.
(2)写出图中P点的经纬度:经度是______;纬度是______.
(3)图中南、北美洲的界线是______,日本所处温度带是______.
A.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 B.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
C.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 D.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
A.大西洋、太平洋 | B.北冰洋、太平洋 |
C.印度洋、太平洋 | D.太平洋、印度洋 |
A.亚洲拉丁美洲北美欧洲 |
B.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 |
C.亚洲北美欧洲大洋洲 |
D.非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
最新试题
- 1明明调查到班里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
- 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婚、晚育是指比法定
- 3将下列国家或地区和自然环境、民俗之间用直线连起来。A.也门B.印度尼西亚C.东西伯利亚D.恒河三角洲E.沙特阿拉伯F.日
- 4y=14x2-7x-5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 )A.-5B.(0,-5)C.(-5,0)D.(0,-20)
- 5 people come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every year.A.Millio
- 6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6分)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
- 7Jim, I"m _____ my present job. I want to look for another on
- 8某同学想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于是他在实验室中做了实验,数据如表所示,请你帮他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弹簧原长l0=10c
- 9如图,M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AB边的中点,CM交BD于E,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比是[
- 10若函数y=(m-1)xm2-m-1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______.
热门考点
- 1已知函数f(x)=,则满足不等式f(1-x2)>f(2x)的x的取值范围是( )。
- 2一种或几种物质 _________ 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 _________ , _________ 混合物叫做溶液,
- 3句型转换小题1:My pictures are better than this.(改为同义句)His pictures
- 4下列不属于省级民族自治区的是[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宁夏回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云南彝族自治区
- 5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
- 6下列关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B.香港与祖国内地经济优势互补
- 7将下面的古诗文补充完整。(5分)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②
- 8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是 [ ]A.艾滋病B.肝炎 C.21三体综合症 D.疯牛症
- 9已知点在以原点为圆心的单位圆上运动,则点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
- 10下边的这幅漫画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初德国人、日本人参加了哪次会议后的心情 [ ]A.华盛顿会议 B.慕尼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