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A.上海市交通图 | B.上海市气候图 |
C.上海市地形图 | D.上海市人口分布图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依据各种地图的作用,想了解某城市详细位置及旅游线路的分布,最合适地图的是交通图和旅游图。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A.1:1000 | B.1/4000 000 |
C. |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
小题1:图中字母C代表的地形部位是( )
A.山谷 | B.鞍部 | C.山脊 | D.山顶 |
A.月芽河是自西北流向东南 |
B.A山高出月芽河至少700米 |
C.月芽河的流量在夏秋季最大 |
D.沿AB线路登山比沿AD线路登山更容易些 |
(1)同学们出发前,在右图中量得周村、赵庄两村落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两村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是 千米。
(2)同学们首先对两村落进行考查,发现两村落选址的共同自然条件是 ;并发现两村落古民居的房顶坡度较大,这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 。
(3)从A到B经过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当先行的第一小组到达B地时,后行的第二小组还在A地,此时两小组所在地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1)图中丙、丁处分别表示的地形部位是:丙 、丁 ;
(2)图中甲山位于乙山的 方向,甲山的海拔应为 米以上;
(3)学校将利用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活动,现有A、B两条登山线路,其中较为省力、安全的线路是 (A或B)。
小题1:图中A地形部位名称是( )
A.山峰 | B.鞍部 | C.山脊 | D.陡崖 |
A.甲地气温比乙地高 |
B.B处崖顶与崖底最大相对高度可能达到300米 |
C.图中ABCD四地如有河流最有可能出现在C地 |
D.EF两处相比较适合开垦梯田的是E处 |
A.东西走向 | B.南北走向 |
C.东北—西南走向 | D.西北—东南走向 |
最新试题
- 1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我国少生了4亿人,这意味着少消耗粮食1710亿公斤,少消耗水资源1867.5亿立方米,少占用耕地
- 2如图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时( )A.反射角等于30°B.折射角大于反射角C.折射角等于反射
- 3四年级二班的同学在自主学习 “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有一个小组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
- 4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形势向好。特别是一些地方和企业,面对危机,奋发进取,取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 5Wang Mei ______ music. [ ]A. enjoy listening to B. enjoy
- 6将1molH2(g)和2molI2(g)置于某2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H2(g)+I2(g)2HI(g)
- 7下列 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几年来,红色文化日益深入人心,井冈商人开始意识到红色品牌的价值,纷纷抢注“同志
- 8同学们观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空气中含有能支持红
- 9家蚕的发育过程和蝗虫的不同,要经历四个时期,它们的发育顺序是( )A.受精卵→成虫→幼虫→蛹B.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 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与x轴、轴分别交于点C、,与反比例函数(k≠0)相交于A、D两点,其中BD=5,BO=
热门考点
- 1The officer insisted that the young girl _____ a thief and t
- 2Sally. I need my dictionary. Can you ___________?[ ]A. b
- 3如图,若正六边形ABCD绕着中心O旋转α角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则α最小值为[ ]A.180°B.120°
- 4Lucy was one of my best friend at high school. At that time,
- 5自信是[ ]①对自己能够达到某种目标的乐观、充分估计②能力发展的一种催化剂③相信自己什么事都能办好④与生俱来的,
- 6________ weather!A.What fineB.What a fineC.How fineD.How fin
- 7在降温和加压的情况下,氧气由无色气体转化为淡监色液体,其原因是 [ ]A.生成了新的分子B.氧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小
- 8NH4Cl溶液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NH4+)>c(Cl-)>c(OH-)>c( H+)B.c(Cl-)>
- 9如图,三个边长均为2的正方形重叠在一起,O1、O2是其中两个正方形的中心,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 10列举明朝的两部科技巨著及其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