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高距(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200米 |
B.②处为山脊,③处为山谷 |
C.①处海拔大约为650米 |
D.乙河的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流 |
A.山地 | B.丘陵 | C.高原 | D.平原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该图等高距(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100米。
小题2:甲村位于河流中下游,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为平原地貌类型。
核心考点
试题【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等高距(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值)为200米B.②处为山脊,③处为山谷C.①处海拔大约为650米D.】;主要考察你对地图的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A.1:2000 | B.1:300000 | 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 D.1:1000 |
A.1:5000 | B.五万分之一 |
C.1/500000 |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
小题1:图中B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A.山顶 | B.山谷 | C.陡崖 | D.鞍部 |
A.自西向东 | B.自北向南 | C.自西北向东南 | D.自东南向西北 |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5)该地的地形属于 (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小题1:请你判断上图是根据下列哪幅等高线地形图绘成的- ( )
小题2:对该地形剖面图所示区域的描述,不可能的是 ( )
A.水流湍急 | B.林木茂盛 |
C.地形崎岖不平 | D.山顶终年积雪 |
最新试题
- 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那么输出的a值为( )A.B.C.D.
- 2【题文】设集合,则集合是( )A.B.C.D.
-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寥落(liáo)兴奋(xìng)菲薄(fěi)溘然长逝(kè) B
- 4据中新网2012年3月12日电: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为了加快国家发展,计划把全国使用的三个时区整编成一个时区。届时印尼
-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以Q为球心、r为半径的球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相同B.电荷在电场
- 6读图9-6,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 ②太阳高
-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B.心脏
- 8已知x+y=2,求的值。
- 91936年12月13日,《西北文化日报》登载了一则重要新闻,标题为:“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该新闻报道
- 10下图是从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的利比亚东南部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布的照片。读图回答1~2题。1.试判断该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影响其
热门考点
- 1某地一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计划在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5千米的山区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回答1~3题。 1、出发前每人配发随身用
- 2----Sorry to have interrupted you. Please go on. -----Where
- 3 He doesn’t do his homework _________, though he has _______
- 4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A.雷雨天气躲在大树底下避雨B.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人拉开C.开关安装在电
- 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能独立生活 B.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C.病毒不属于生物 D.
- 6【题文】已知函数,,则( )A.5B.-7C.3D.-3
- 7若样本a1,a2,a3的方差是2,则样本2a1+3,2a2+3,2a3+3的方差是______.
- 8潮湿时人体的电阻比干燥时_____;通常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30 mA时就会有生命危险,若潮湿时人双手间的电阻为800Ω,
- 9阅读下边漫画,运用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改还是不改,你会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 10能判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题设是( )A.AB∥CD,AD=BCB.AB=CD,AD=BCC.∠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