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考点百科 > 论据的分析
百科

论据的分析

分析论据常用的方法

  分析论据常用的方法

  ①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又称阐释分析法),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的意义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论述“环境与成才”的关系时,引用了“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这一论据,随后作阐释分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要他儿子学齐国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楚国人都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地的方言,还是办不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只有经过阐释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②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也称揭示本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涵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得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金之效。

  ③评价分析法

  评价分析法,就是引述事例后,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例如,在论述“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戒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看,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和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④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例如《近墨者黑》一文中引用“孟母三迁”这一事例后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呢?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孟子行为的原因,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考虑,阐明了环境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近墨者黑”的必然性。

  ⑤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就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较完整地引述论据,然后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然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如下面三段文字中划横线内容。

  日本是一个地处亚欧大陆板块交接处的一个岛国,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区,而他们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对自然灾害的未雨绸缪措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日本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所以近代日本发生了多次严重的地震,但却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倘若日本人平时没有做好相应的措施,当地震发生时,又怎能平安渡过灾难,将伤亡降到最低呢?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将青蛙放入有沸水的锅中,青蛙一下子就跳到了锅外。但将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地加热,青蛙却没有跳出锅外,而被烫死。青蛙在突如其来的困境中能及时逃脱,但在安逸的环境中却沉迷其中,失去了忧患意识,最终惨死在热水中。若是青蛙有居安思危意识,又怎会搭上自己的生命呢?

  纵观历史长河,哪一个皇帝不是在安逸的环境中丢掉自己皇位和江山?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统一全国,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而他却在统一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征用大量的劳动力,使民怨沸腾,其继承者胡亥更是昏庸无能,只知道贪图享乐,全然不顾百姓死活,致使强盛的秦朝不过二世便亡。若是秦始皇、秦二世能居安思危,勤政爱民,又何致于天下民怨沸腾,落得个“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的可悲下场呢?

相关试题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